English

农技推广应建立新型评价机制

2004-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张国圣 本期策划:夏桂廉 王保纯 我有话说
缘起 农业大学和贫困区县“校地合作”,由学校的各个学院与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一对一”;在每一个街、镇建立科普活动室,提供农业科技图书;要求所有乡镇干部参加至少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考试和推广的成绩决定其任用。这三种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新模式
,于2002年在重庆相继出现。近两年的探索表明,这三种新模式都有其积极作用,但其是否能够持久,与能否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有很重要的作用。农技推广应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加切实可行,才能更好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我们请有关专家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负责同志谈谈这个话题。

特邀嘉宾:

  

西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华鹏重庆合川市科协主席 张勇重庆市石柱县副县长 王杰

农技推广模式首先要受农民欢迎

记者:我们在2002年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新模式的探索,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不太适应需要?

华鹏:作为农业大学,我们长期坚持做农村科技扶贫工作,并获得过“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过去的做法,都是跟着政府的项目跑。政府在哪儿立项,专家教授就往哪儿扎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实际上,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远非几个项目、几项工程便能致富奔小康的。科技推广是一个持久工程,短期行为要么是“面子工程”,要么只能昙花一现。我们现在是集中全校力量,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推广农业科研成果,打持久战,希望3年初见成效,5年使当地面貌有明显改变。

张勇:我们准备用两年时间,使全市39个街、镇都拥有至少一个科普活动室或者示范基地。这个计划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街镇也特别欢迎。目前农技推广的形势很微妙 一方面,农民越来越渴望能够掌握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的技术;一方面,农技推广既要持之以恒,又不能成本太高。科普活动室走的是“图书十志愿者十专家”的道路。

王杰:从2002年开始,石柱县所有的乡镇干部,都必须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封闭考试,考试不及格要补考,补考再不及格要待岗。作为国家公务员,乡镇干部都是“脱产干部”。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脱产干部”不脱离农业生产。乡镇干部都掌握了两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就形成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网。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这显得特别重要。

“顺流水”与“倒流水”

记者:具体实施过程中,新模式的哪些方面更易让农民接受?

张勇:有些农民开玩笑说,你们搞的农村科普像蒲公英,在农村只是开开花,最后飘到了哪里,谁都不知道。科技下乡跟文化下乡不一样。文化下乡可以借助几场演出,寓教于乐。既造了势,又受农民欢迎。但农业科技不能用这种方式“下乡”。我找几个社区的农民作过调查,他们也参加过几次科技“赶集”,都认为没什么效果。原因是“没遇到问题时记不住,等遇到了问题,想不起来了”。

搞科普活动室,就是想避免一阵风,要既开花又结果,或者干脆就做“无花果”。现在建成的几个科普活动室,平均每天要接待几十个人。我们以此为据点,了解农民某一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再邀请相关专家前来解答。试行了几次,反响比较大。

华鹏:农技推广,既需要“顺流水”,也需要“倒流水”。“顺流水”就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倒流水”就是先了解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再组织力量予以解决。这就要求有一支既能解决问题,又在较长时间内与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的科技队伍。西南农大试行的校地合作模式,强调每个学院通过转化一批成果、引进一批企业、兴办一批产业,示范一个村、带动一个镇。这能够保证当地农民至少在3至5年内,能够稳定地从学校及其所属学院获得技术支持。

王杰:乡镇干部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好处很多 更贴近产业化项目,减少瞎指挥;相对其他科技人员来说,农民容易找到;由于农技推广及产业化水平直接体现自己的业绩,他们会更用心、更追求实效。

近几年石柱县搞辣椒产业化,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从3年前的约3000亩增加到了去年底的5万亩,种植辣椒的收入比过去种植其他作物时增加了一倍。今年种植面积将达到8万亩。县委、县政府前期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解决种子问题;二是传授种植技术。

对于农业大学的专业教授和其他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来说,如何种植辣椒也许只是个不值一提的基本常识,但对农民来说,它的价值却非同寻常。科研瞄准的是“尖端”、“领先”,农民种地考虑的是增产、增收。这里面有个分与合的问题。

寻求新型评价体系支撑

记者: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杰:对于党政机关来说,首先还是如何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费时费力又不能迅速显效,远不如几个工程来得直截了当。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往往在下届或者再下届政府的任期内才体现出来。所以新模式既要求干部自己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更要求负责干部考评的党政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干部按科学政绩观来衡量、评价。

华鹏:西南农业大学与地方全面合作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希望通过持续的成果转化,使贫困地区的面貌有明显改变;二是随着城市扩张,学校维持原有的试验田、试验地的成本已经大幅提高;三是以基地作为平台,转化验证科研成果,同时整合学校科研力量,集中攻坚,形成优势。

但是农民需要的很多技术,实际上都是成熟技术。对于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说,其中大部分都是常识性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普及这些知识,可能是基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毕竟一个县一个区域这么广大的土地,不能都作为学校的试验田。普及常识,费时费力,又不能写成高水平的论文。在高校的现有评价体系中,做这些工作对晋升专业职称并无多大裨益。所以也有一些教师对此没有热情。

张勇:科普活动室走“图书+志愿者+专家”的道路,志愿者和专家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可能持续推行。同时,新的模式又必须成本较低、效率较高。专家学者能不能坚持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关键还得看能不能从其他方面得到肯定或者回报。纯粹靠奉献,毕竟只是权宜之计。

记者:在社会评价体系尚未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来推行新模式?

华鹏:首先,我们在学校营造小环境,让在科技示范基地工作的教师员工,与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者享受同等待遇。在职称评聘中,也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另外,我们强调带着项目下农村,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一定的回报。

王杰:石柱县委、县政府的措施,是将农业产业化水平、效果纳入乡镇干部考评体系。采取外部施压的办法 位居末席者,第一次诫勉谈话,第二次就降级使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