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小学校长郝心鹏办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郝校长多年来探索确定的“以人为本,师德为魂,科研兴校,家校合力,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特别是“师德为魂”这一办学理念,引起了与会校长和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郝校长认为,在学校,作为校长,核心任务是建设教师队伍,促进人的发
“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师爱首先源于校长对教师的关爱。郝校长指出,校长除了关心教师的生活冷暖,更多的是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关心他的学习工作。这样,教师就能将来自领导的关爱迁移到学生身上。事实上,无论是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都会在这种互动的关爱中产生力量。因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鞭策,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些年来,郝校长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坚持深入教师家庭访问,特别是对“四新”访问(新婚,新育,新迁,新调)做到制度化,各种节日、纪念日都做好“文章”。教师节那天他给每位有手机的教师发去祝福的短信。有人可能要问,校长这么忙,做这些工作值吗?他的回答是:不仅值,而且必须要做。情感投入人文情怀,说到底是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些年来陶小教师待遇不高,负担不轻,但是能留住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投入,这是校长增强与教师之间亲和力的有效途径。“亲和”是校长应有的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它反映的是校长对教师的一种态度。
当前,人们经常谈改革求生存,改革求发展。怎么去改革?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又是摆在校长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郝校长认为,提高办学质量,促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终极目标。改革目标要实现,校长要力求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思考,对任何事情要学会分析,即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把握好“度”。这里所说的“度”,以改革为例是指“改革力度”、“稳定程度”,就是说既要有改革力度,同时又要保持学校稳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了,对于推动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因为改革如同骑自行车,速度过快,容易出事故;速度过慢又容易倒。为此,校长必须以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为指导来思考问题,来研究工作,这样校长的思想方法才容易对头,学校管理定位才可能准确,才能做到“心中装着教师、脑子想着学生”,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比如在制定结构工资方案时,他们从教师工作特点出发,即个体劳动集体成果、劳动效果的迟滞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以及教育工作不易量化等特点,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易粗不易细”的原则,采用了多做“加法”,少做“减法”的方法,根据德、勤、能、绩的表现“达标”者奖,“创优”者“加”,既起到了对当事人的激励作用,又能发挥导向作用。避免了由于学校制定政策不当而导致互相攀比、斤斤计较的现象发生。这样做一方面保障了学校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使老师们在约束自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否定“减法”作用,郝校长认为是“少用”是“适度”。当然“加法”也不能滥用,无章可循。这就要求校长要处理好原则和情感的矛盾,没有原则不行,没有情感也不行。原则要建立在情感之上,情感也不能离开原则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