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的十年,是营造创新沃土的十年,播撒创新种子的十年,凝聚创新人才的十年,激励青年学者脚踏实地求索的十年;是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由“政策推动”走向“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
为总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成功实践,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就这项基金的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活动,撰写了调研报告。参与调研和调研报告起草工作的有上述新闻单位的记者杨宁、赵亚辉、张蕾、李志伟、晏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赵学文、韩宇、张香平、刘容光、汤锡芳、计承宜等。从今天起,本报将分三次刊登调研报告,谨作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的纪念与祝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对科学和技术提出迫切需求。
科技发展靠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决定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要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4大报告中也深刻地指出:“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人才争夺战也日趋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以及为吸引本土外科技人才所提供的优厚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这场争夺战中取得明显的主动地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学历层次较高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始大量流向国外。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政府公派出国留学者约15万人,学成回国者约5万人,自费出国者约14万人,多数尚未返回。
面对来自国内迫切需求和国际争夺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当时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状况显现出极度的不相适应性,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断层、整体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据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介绍,当时处于科研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另据统计,全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平均年龄为56岁,中科院研究员平均年龄为53岁;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46岁以上者所占比例高达73%。而当时的科技主力人员到2000年前后多数将退出科研第一线。这种跨世纪科技人才特别是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局面,引起国家领导人和科技界许多专家的关注。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我国顺利渡过人才危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许多科学家呼吁,国家要立足于开发国内和国外两种人力资源,把大力培养和造就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
早在1993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同志就专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研,听取科学家对完善科学基金制、稳住人才、推动基础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明确提出“稳住一头,第一要稳定人才”,“重视人才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994年2月18日,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主持召开的科技界部分专家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的座谈会上,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2月21日,张存浩院士也就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致函李鹏总理。3月7日,张存浩院士就“基金”名称再次给李鹏总理写信,除“总理青年科学基金”外,还提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备选。3月14日,李鹏总理圈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名称并批示划拨专款予以支持。当年,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面向4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了,49人首批获得该项基金的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是贯彻落实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生动体现;是面向新世纪,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创新的积极实践;是凝聚海内外青年才俊,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1994年至今的十年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以及科学界的大力支持。1995年4月,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6月,朱?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出席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5周年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国家先后三次拨出专款增加投入,累计资助经费达11.7亿元,使该项基金的资助规模和强度都有了较大增加,资助强度从初期的每人60万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人100万元;资助规模从初期的每年50人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60人左右。十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共受理中青年学者申请5489人次,资助1174人。在获资助者中,有111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在国内获博士学位的为750人,占总数的67.2%,国外获博士学位的为366人,占总数的32.8%;有71位女青年学者,29位少数民族学者。
经过十年的成功实践,该项基金成为一个得到科学界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品牌,在鼓舞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热忱,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培养和造就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培育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及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