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拔尖创新人才加速成长

2004-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彩荣 张蕾 我有话说

10年前的1994年春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一项重要的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破土而生。

10年后的金秋时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据初步统计,仅1997年至2003年,就有2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几年中

国科学院内地新增选的院士中,50岁以下的全部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资助者。近4年来,有1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已批准实施的16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973”项目 中,有50个项目的58名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担任。

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加速器”

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陈竺院士在人类白血病研究中,对阐明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为肿瘤的选择性分化、凋亡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卢柯院士在纳米晶体材料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金属纳米薄膜的稳定过热;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实现金属表面纳米化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在纳米晶纯铜中首次发现室温超塑延展性。他称自己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浇灌”下成长起来的。

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亚平院士通过对我国主要家养动物起源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之一;他通过系统研究我国一些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得到“遗传多样性的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的重要结论,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并于2002年获得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伊始,便定位于支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开展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资助者们十分珍惜这份荣誉,他们勤奋钻研,努力开拓,不断向科学高峰和国家需求难题发起冲击,以出色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相当一批成为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将才”和“帅才”。

在中国科学院,共有73个单位41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他们已经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中坚力量。在北京大学,80位青年学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中3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6人被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4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吸铁石”

对于身处海外的青年学子来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魅力独具,像吸铁石一般吸引他们投身祖国的科学研究。10年来,在11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获资助者中,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有366人,占总数的32.8%。

1996年,还在美国工作的李灿得知自己获得了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后,立即提前回国,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由于在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李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的管晓宏教授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1995年,在美国学习、工作7年的他回到祖国,但当时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尽如人意。1997年,他应邀重新回到美国。一周后,当他接到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答辩的通知后,他匆匆回国,并于当年获得了资助。此后,他安心在国内从事研究工作,成长为系统工程领域一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中山大学的许宁生教授主要致力于场发射及其应用的研究,是国际公认的该方面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回国前,他曾与同事连续三年获得英国工贸委员会SMART科技基金的支持。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合作者的一再挽留,毅然携妻带子回到祖国。谈起往事,他深情地说 “是科学基金把我拉回来的”。

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孵化器”

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个人的刻苦攻关,更需要良好的合作。培养并造就中国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促进具有良好创新活力和创新文化氛围研究群体的成长,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76个这样的创新研究群体,其中67个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 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研究所姚檀栋研究员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后,带领“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在1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队伍也迅速壮大。当初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这些来自地理、大气、遥感、化学、计算机等诸多专业的优秀青年学者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冰芯研究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造血功能,不仅仅是经费保障,更重要的是,她为研究小组加强国际合作和从社会争取更多的经费提供了支撑平台。”姚檀栋说。

1997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麻生明研究员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和老一代科学家的支持下,在现代合成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且团结和凝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研究群体。

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在评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认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体现了国家资助基础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资助项目为主的单一模式到资助项目、资助人、资助基地的多元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激励年轻学者从事有探索意义的基础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学高抒教授也形象地赞誉这项基金是自己“远航的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