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军事院校是军队将校军官的摇篮。然而,一些军官虽然完成了军校的学业,却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军官。这除了个人的原因之外,还应当客观地审视“摇篮”的建设与作用。“摇篮”就像一条生产流水
走出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员获取知识。而教材是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凝结点,教员“教教材”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实现。然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却难于满足日新月异的现代高素质军官培养的需求。当代军官在组织指挥部队现代化建设和以信息为核心的高技术作战实践中,除了知识与技能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等等,都成为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诉求。这样的目标,仅凭“教教材”的含量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用新的教育资源拓展教材、升华教材、发展教材,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在当前军事变革的转型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出强调“三性”,即:宽泛性,教员讲授的内容应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联系实际中拓展,在理论前沿上深化,在学科交叉中融合;前沿性,着眼未来作战需要,贴近部队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反映当代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部队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应用性,不仅在理论上阐释清楚,而且要给学员评介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应用价值及方式方法,在有效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启发其“以问题为中心”的深层次思维。
走出以教为主的惯性,开展互动研讨,实现现代化教学。院校是“教”知识的,学员是来“装”知识的,这是“授业、传道、解惑”的遗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比较,其焦点在于对学员的培养是基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还是基于能力的强弱。与此相联系,前者是“我讲你听”,教员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员进行“满堂灌”,教学的运作模式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而现代教学的核心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学员在信息的海洋里广泛涉猎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的职业、潜能、发展和兴趣爱好为选择,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探讨、研究,运用现有知识,验证已有结论,创新发展理论和思维,在自己的研读实践中提高能力。很显然,课堂讲授只是学员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院校的教学由传承知识转向激发创新,在搞好课堂精讲与导向的同时,用更多的课时进行教学互动。一是组织研讨式教学,让学员登上讲台,讲自己研究的成果,讲部队的战法、训法和做法,在不同军兵种、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学员中产生交叉教育的效应。二是组织案例教学,让学员自己在案例分析与研究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新结果,把“纸”上谈兵变成培养散发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三是组织模拟演兵和网上练兵,让学员在模拟中担任不同角色,既锻炼岗位工作技能,又体验一体化联合训练和作战的角色感受;让学员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自我设计、自由对抗、自我检验,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作战指挥、组织训练、管理教育、政治工作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走出传统的教员结构建设思路,整合教员队伍,以复合型教员群体谋求复合型将校军官的培养结果。每一个教员都有其独具的学科专长和素养优势。但作为教员群体,必须是复合型的全才,这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指挥人才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摇篮”的建设,首要的是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任职经历结构科学、合理的专职教员队伍;其次是建设一支“不求名册所有,只求育人所用”的校外兼职教官和兼职导师队伍,从教学力量上保证院校同部队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第三是建立学员实习基地,依托部队基地环境和部队导师的指导,进行实地调研及课题的研究;依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有选择的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教与学的结合点定位在部队建设和作战的需要上。
走出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惯性,科学使用“指挥棒”,用全面的军事社会价值评价学员。考试在院校运行机制中处于导向的地位,对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要能考核出学员具有顶用的全面素质,考核出教员采用成功有效的教学,就必须科学设计对学员的评价方案和标准,不能以“分”定乾坤。实践表明,对指挥军官学员的考试,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评价,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这包括:课堂提问,把握学员对知识理解和巩固的程度以及随机反应能力;作业评判,考察独立操作、研究和完成任务能力;汇报演示,当众演示或汇报想定方案,考察学员动手、思维和知识运用及创新能力;对抗演练,在有背景条件下检验学员分析、判断和指挥决策水平。第二部分是总结性评价。这主要包括:一是课程和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口试、笔试及论文答辩;二是学员相互评价、学员队领导和考核组综合评价。把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统一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军校学员从入学开始就避免迈入“高分低能”的误区,为未来成为军中良将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