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环境安全 匹夫有责

2004-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宏甲 我有话说

阅读友人杨晓升的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是需要勇气的,我读之屡觉自己脆弱。他的笔从第一页开始,就对独生子女的意外夭折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描述,读来确实令人非常痛

苦、压抑和感慨。

责任感这种东西并不是社会有什么责任要他去承担,而是他的爱心、他的智识,使他能看到我们生存环境中存在的缺憾和损失,并且会深感痛苦,于是感到有责任把这些东西描述出来,并且不辞辛苦地一次次出发,直至把一次次深入其中体验到、感受到的痛苦和痛苦的思索,终于描述出来。

我初识杨晓升,是在他任《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期间,那时读过他作为“文化版主编”、“社会版主编”组织的系列纪实报道,便感觉到他的激情和思考,他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跃然纸上,那种责任感使然是藏都藏不住的。后来他调任《北京文学》执行副主编、执行主编,为了使《北京文学》能够在当代文学期刊遇到种种挑战的困境中别开生路,他不停地与作者热线联系、与读者热情沟通、并躬谦地向发行人请教。他投入的心血、所做的努力,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文学青年对自己的作品投入虔诚的非常的努力。在这期间,每与他通话,总发现他大脑中活跃的词汇都是与社会、与发展、与进步、与大众密切相关的东西,这也是所谓“责任感”在他身上的反映吧!

阅读这部作品,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惨痛故事沉甸甸地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要创造和维护一个社会的安全,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的安全,实在是一个人人有责的大事。

书中,北京某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副教授的一段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她对于杨晓升的采访,起初极不愿意再提这件使她非常痛苦的事,但“说着说着,她激动起来,对当今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和市民的素质大加痛斥”,她除了讲到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公共汽车拥挤和道路严重堵塞等问题之外,就说道:“现在市民的素质太差了,挤车时争先恐后从不考虑别人、从不考虑谦让孩子和老人,真是太可恨了,否则我的儿子也不至于被他们挤到车轮底下……”

她的11岁的儿子,在放学回家乘公车时就这样死于“车祸”。我们不能忽略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对都市交通安全、对孩子成长安全的沉痛思索。她说:“现在的城市交通状况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到处都存在车祸隐患,到处都存在生命杀手。”

她说得过分吗?我想,她因为失去孩子,比别人更容易看到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隐患,无论是谁,都没必要等到再发生类似的不幸时才会看见那些隐患。要建立一个社会的安全,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文化、素养,我们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态度,都有“匹夫之责”。

《只有一个孩子》的副题是“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我想,即使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孩子成长中的安全都是极其重要的。只是当“只有一个孩子”时,一旦发生意外伤害,造成的不幸和引发的问题就特别突出而严重。创造人们――所有的孩子和老人、女人和男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从这个层面上说,杨晓升的这个“悲情报告”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安全提出问题,发出呼唤关爱之声,更对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素质提出批评。

“计划生育”是我国国策,在过去20多年的推行中已经取得的综合成就是不言而喻的。“独生子女”也由此成为我国独有的国情。杨晓升通过对关乎家庭、关乎命运的具体故事的描述,使更多人通过阅读和思考,共同来探讨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人生问题,以及民族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等等,其意义是现实的也是宏阔的。

我读这个作品,看到大量不幸事件,给我十分强烈的印象还是我国15岁以下儿童因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人数之多,与他们是不是“独生子女”在总体上并无多大关系,但与15岁以下儿童尚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关系密切,这反映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存在不少不安全的隐患。“只有一个孩子”的环境,应该促使我们每个人对创造更为安全的社会环境负有更高的责任。

《只有一个孩子》杨晓升著
华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