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给原始性创新留时间

2004-10-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振蓉 我有话说

科技时评

2004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这一奖项以奖励科学研究中的原始性创新而著称。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她)们因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成就而获此殊荣。然而,为了这项成果的取得,两位科学家花费

了16年研究时间。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能凭借16年的研究获得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是非常幸运的事。许多科学家倾毕生精力也未必能获得什么像样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便是科学研究的残酷性。科学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靠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接力攻关而艰难向前推进的,其间成功者仅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为后来者铺就通往成功的阶梯。因此,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是在必然中充满了偶然。牛顿把这样的幸运者称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当今世界,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多出自发达国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一般具有取得重大成果的综合因素,诸如雄厚的研究基础、充足的经费、一流的人才等等,使得这些国家的整体科学研究处于前沿地位,而重大研究成果出自这些国家的科学家之手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综观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现状,虽然我国已在某些领域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科学研究体系基本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建立起来的,而真正取得大发展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二十年。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如今,我国已在一些重大研究领域实现从跟踪到跨越的进步,我国几乎在基础研究的所有前沿领域都进行了布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身影活跃于国际舞台。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原始性创新的艰巨性。所谓“厚积而薄发”,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半点儿捷径可走的。近几年,有些人开始陶醉于我国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急于取得诺贝尔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这样的原始性创新奖项,有些人甚至为我国何时获得诺贝尔奖规划了时间表,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客观地说,我国在一些领域具备获得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是,获奖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正像一些老科学家说的,科学研究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从研究者到管理者,只有这样的人越多,我国的基础研究才能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到了一定时候,还担心该拿的奖项拿不到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