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资培训指导者切忌光说不练

2004-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只“说”不“练”,师资培训难落实

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句话现在常被一些校长、教师用来批评一些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师资培训指导者。

新课程改革开展近四年来,师资培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说,打仗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么师资培训不仅要“先行”,而且课改期间还应经常进行。因为课程改革终究是要落实到课堂上,而课是要老师们去上的。如果课改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对课改理解不到位,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策划者的良好动机都难以落到实处。必须肯定,以往的培训,对于转变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参加培训的校长、教师反映,他们最感苦恼的是:听了半天,就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原因是培训的指导者只是一味地讲理论,至于教师最渴望了解的理论与实践怎么结合,反倒忽略不计或语焉不详了。

能“说”会“练”,好评如潮

不久前,全国研究性学习专家、人大附中专职研究性学习教师周庆林老师应邀在北京、南宁、柳州等地进行了几轮师资培训,却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原因是他采用了另一种培训模式:先讲理论,接着便现场做课,将刚刚讲过的理论观点融入课堂教学,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成果即时呈现在大家面前。诸如“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教师的角色转换”、“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等等。这些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容易让人似懂非懂的内容,经过现场实践,立刻变得清晰了。难怪每次课后都是好评如潮。校长、教师们在“评价表”中写道:“深受启发”,“引人入胜”,“使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可操作性很强”……更多人则表示:“希望今后能多参加类似的培训”。

都是有关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培训模式效果会如此不同?笔者认为:关键是周庆林老师的培训模式抓住了广大一线校长、教师的需求:他们最感困难的不是“为什么要改”,而是“怎么改”。

有些师资培训指导者不是不知道一线教师的需求所在,但他们怕“展示课”会束缚了教师们的创造力。有些培训指导者也想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问题是自己缺少中小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也不能苛求大学的教育专家个个都有丰富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是第8次了,虽然前几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如这一次,但每一次都会积淀一批成果,培养一批善于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付诸教育教学实践的能人。因此,很多校长、老师建议:以后再组织师资培训,培训的指导者最好是理论型与操作型相结合的人,能“说”的与能“练”的,如果不能像周庆林老师那样集于一身,那就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优势互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可忽视投入产出之比

周庆林老师的培训模式还有一个特点:每次培训结束,他都让参加培训者把对培训内容、效果的评价,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以及综合感受,填在评价表上,以便及时得到反馈。他应邀在全国进行教师培训100多场,虽然每次都是好评如潮,但他更重视的是评价表中的意见。他从这些意见中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了解了某些老师们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他能讲一次,完善一次,他编写的研究性学习教材也通过这些反馈日臻完善。这是“周庆林培训模式”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商品经济社会是要讲成本核算的。教育改革中的师资培训当然也不能忽视投入产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和推广时间短、效率高的培训模式,对于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是非常迫切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