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导演杨亚洲
作家、编剧王海瓴韩国导演张斗翼
对家的归依是人类的共同情感
李培森:今年是家庭伦理剧的丰收年,播出的频率比以往更多。家庭伦理剧与别的题材相比更契合观众心理,毕竟对家的归依,对亲情的依恋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说到这类题材为什么这么火,无外乎两点:一是前两年电视屏幕中老是重复涉案剧、警匪片,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其次从观众的需求上来讲,普通人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国内外政治事件。家庭伦理剧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就像阳光、空气一样,他们需要相亲相爱的儿女情长。
杨亚洲:我在艺术实践中切身感触到,各类题材的电视剧中最受观众推崇的,当属家庭伦理剧,因为它表现的不是不可触及的生活,而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因为距离近,观众会被作品牢牢吸引,并产生由角色到自己的情感交流。我觉得家庭伦理剧是表现生活中的大多数,所以受到大多数的欢迎是情理中事,相反你表现的是少数人的生活,比如豪华家族之间的争斗,可能从题材上就与看戏的人形成了矛盾。前段《空镜子》热播时,我一直觉得只有中年人才爱看,但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竟对我说,我看过两遍了还是很爱看,因为我觉得剧中女主人公的各种行为就跟我妈妈一样。
王海瓴:一部成功的家庭伦理剧较之涉案剧、古装戏来说,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容易形成一种社会话题,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易接受。谁都脱离不了家庭,谁都有和家人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的温情,而家庭伦理剧正好符合这样的情境和心态。人们在消遣的时候很可能从剧情中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加以比照。我的《中国式离婚》就有这样的效果,一些有这样那样矛盾的家庭一边看电视一边争论自己的问题,这种互动甚至是解析可以说非常生动,有朋友跟我描述那样的场面时,我很受感染。
张斗翼:家庭伦理剧不但在中国热播,在世界很多国家都热播,在韩国格外热。有人问我,为什么《看了又看》这么受欢迎,我觉得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比如在中国都是独生子女,在韩国虽然没有计划生育,但也大都不生多个子女,这就容易形成小家庭意识,对大的家庭概念越来越淡漠。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对亲情的依赖,都有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睦相处的向往,尤其是在社会这么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这么大精神压力的时候,像《看了又看》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对应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那种美好和温馨让年轻人向往、让老年人回味。
吸引观众的是作品而不是题材
王海瓴:其实说一部电视剧受欢迎,更多的因素不是题材,而是作品本身。我们现在的电视剧作品多如牛毛,但真正引起轰动的却是凤毛麟角,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缺乏好剧本。电视剧是一种强强联合的艺术,好编剧、好导演、好制片人、好演员的通力合作自然会奉献出好的作品,问题的根节在于如何提高剧本质量。我们的编剧队伍中很多人缺乏文学功底,他们能制造出曲折离奇的故事,然而真正打动人们的是生活,是活生生的人。好剧本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要尊重生活,即使是一道大众的快餐,我们也要认真对待。
李培森: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家庭伦理剧目很多,准备拍摄的以及拍摄完的也有很大一批,所以说家庭伦理剧在得到观众好评的同时,也得居安思危了,不能打开电视机就让人感觉总是“婆婆妈妈”,不能太滥。这种题材的戏,虽说是生活化,但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完全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韩国的电视剧里有家长里短,但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孝道等理念都渗透其中。我们的同类电视剧的特点是把小视角放在大背景下来拍摄,比如《浪漫的事》就是把一家普通人的生活放在了大的历史背景下,编导用一种健康的基调把这些凝固起来,没有停留在个人的情感漩涡中,而是进行艺术的升华,让人感到生活的阳光。我觉得把生活的底色打亮是必要的,毕竟电视是传媒,应该歌颂美好的感情。
张斗翼 一部精品电视剧的打造要在很多细节上下功夫。我觉得韩剧的制作还是很精细的,从化妆、服装、造型到家私设计都很精细。还有就是一个剧本,剧本是一剧根本。在家庭伦理剧中主要是戏要好看,台词要好。韩国的两家电视台就曾经激烈地争夺过写家庭伦理剧的高手,但是我觉得是不是这方面的高手不重要,《看了又看》就是一个新人写作的,决定因素其实还是作品本身而不是题材。
杨亚洲:作为一个创作者,让我感到满意的我的几部亲情戏连续创下收视高峰,尤其是《空镜子》播了很多遍,依然有很高的收视率。这对我个人而言感到很自豪,证明了我拍摄的片子能够禁得住时间和观众的考验,但也有些可悲,同类题材很多,每年都有很多家拍,但是播出的总是那么几部,这说明精品还是太少。家庭伦理剧不意味着你有善于发现普通人冷暖的眼睛,还需要创作者不断地理解生活。如拍民工的片子,也许十年前你做过民工,但现在的民工与十年前的民工在生活状态以及情感态度上完全不同的,我们就不能说你了解民工。
家庭伦理剧要更好地反映生活
李培森:“亲情是永恒的”,但是亲情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父母情、兄弟情、姐妹情,很多很多种。改革开放的中国对每个家庭的冲击力都不小,这应该是表现的范围。比如《刘老根》,每一部都带着时代的印迹,家庭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又比如《结婚十年》,主人公结婚的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十年,社会飞速发展的十年。我觉得这样的视角才能让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如果局限在家长里短,再好的剧也难以满足观众需求。
王海瓴:我的观点就相反。我认为以往我们的创作都蕴含着一个大主题、大背景,似乎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教化的韵味,其实我认为最深刻的思想就是生活本身。可是我们有时往往把激情当成一种口号,而忽视了人的内心情感。其实每个人观看电视、听故事也好,最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刻画出真实感人的人物,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命运,这才是每个创作者要追求的。当然创作者要寻求不断的突破,我的《牵手》和《中国式离婚》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很多人说,《中国式离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可是,这也是一种改变。
张斗翼:家庭伦理剧不改变不行,几年后还是这个,观众肯定不买账。《看了又看》大家可能会感觉到前二十几集故事情节很紧凑,悬念也很多。而到后来开始弱下来,这就是因为注水的缘故。随着收视的狂飙,本来只有26集的剧本变成了60集,又到最后的158集,原来准备半年播出的戏最后播了一年零一个月。这样的商业运作也会弄坏观众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