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兵团忠诚实践科技发展战略

2004-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一群扛枪打仗的人,脱下军装后拿起了科技的武器,成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忠诚实践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说得好:“作为中国最大的生产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把科技发展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关键。科教兴兵团成为我们的共识,更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力

量”

已退休在家的农六师科委主任肖家龙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1981年1月12日,王震将军将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和副场长张守廉叫到房间,与他们签订了一份军令状:引进地膜栽培技术,加快棉花生产。

由于职工对地膜技术不了解,觉得把塑料布铺到地里怎么能种出棉花 加上对新技术不相信,曾出现拖拉机准备铺地膜时,有职工躺到机前不准作业的情景。但就这样,他们组织了攻关小组,在农场里推广先进的地膜技术,终于在第二年就让职工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棉花亩产从过去的二三十公斤增长到五六十公斤。不愿种地膜棉花的职工第二年主动要求使用这项技术,三年下来,地膜技术将棉花单产提高到了七八十公斤。

“现在的棉花亩产已达100公斤以上,这是我们当年向往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我觉得心里很欣慰。”说这话时,肖家龙的眼睛里露出一丝泪光。

近年来,全兵团600多万亩棉花平均单产皮棉稳定在120公斤左右,2003年总产达到84万吨,占新疆棉花生产总量的50.7%。

从兵团成立的第一天起,让科技成为自己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成为兵团人的向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吸纳的10万知识青年,使这支扛枪打仗的部队有了知识分子,后来的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更使兵团成为科技成果最大的应用场所。目前,兵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2.37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3000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到了41%。50年中共获国家、部级、自治区和兵团级科技进步奖项1132项次,成果应用率达60%。

“科技让我们种好田,有好收成”

1965年从天津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杨玉森,现在是农六师远近闻名的种棉大户。站在他那240亩的棉花地里,夕阳正照在他古铜色的脸上。指着挂满了棉朵的棉地,他让记者看今年刚使用的新技术――“小白龙”。“别看它只有一条普通的白塑料管子,今年却帮我节省了用水量,仅每亩浇水就比往年节约七八十元钱。而它最大的好处是保全苗,比往年提高出亩率20%左右。两项一加,每亩地为我增加收入100多元。这全是先进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

兵团农二师29团二连职工唐启均使用的技术更先进,在他150亩的大田里,地表看不到一条渠道,浇水全部实现滴灌。回忆起这项技术带给自己的好处,唐启均说:“过去我们浇一次水需要8个人,放10个小时水才行。现在搞滴灌后就我一个人、6个小时就能浇完150亩地,省了用工钱不说,关键是节约了劳力,增加收入。滴灌还增加了产量,去年我家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副局长高彤山介绍,到2004年,兵团仅节水灌溉一项技术的推广就达640万亩,成为世界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面积最大的区域。而在新品种的培育上、作业模式化栽培应用技术推广上兵团走在了新疆、全国的前列。在全兵团土地上,仅农业机械现代化程度一项,就有85%的土地生产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标。

“科技让我们不断成长”

从1953年兵团在玛纳斯河域获得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破除了世界上“植棉禁区”规定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攻克科技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业绩:

继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选育成功后,近年运用胚胎移植技术育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U”系羊,打破了澳大利亚优质绵羊资源的垄断地位;

新型农用节水管材的开发成功,打破了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农业节水领域的垄断局面;

地膜种植技术也从最初的膜内条播,发展到膜侧播种,再到现在的膜上点播;

还有农业航空作业、250多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测土施肥、模式化栽培等等,一项项新技术成果的应用,让兵团的科技水平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陈德敏这样说:“科技为兵团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实施的科技兴兵团战略,开展了以‘六大科技行动’和‘转化十大科技成果’为重点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使我们对科技这个先进生产力的认识更清了,更透了,兵团若想有更大、更快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这个抓手,只有这样,兵团的经济社会才会有更美好的前景,真正实现兵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