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治黄历来为中华民族安民兴邦之大业。治好黄河、利用好黄河、建设好黄河,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国55年来治黄成就斐然,但黄河问题依然未能根治,炎黄子孙心腹大患依然存在,怎样才能趋利避害是人
悬河问题是治黄的首要问题。虽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实行清浑分流已初见成效,但能否彻底根治,人们尚有后顾之忧。
设想之一:重新启用黄河故道分洪分流,消除悬河隐患
增大黄河泄洪量,在挖河过程凡迂大河(尤其能沟通南北的大河,如京杭运河或区域性大河)必需设立闸门,以便遇有特大洪水时可再度泄洪,使黄河永无泛滥之危。据历史经验警示:中国南方遇有大水时,北方往往必有大旱;而北方如遇大水,南方也常出现大旱。为防未来南北旱涝同生之弊,消除水资源供需矛盾之激化,可以开闸放洪济旱,或放淤垫洼,或蓄洪回灌,或分流泥沙滞流时纳水解滞。总之,设闸可使黄河发挥灵活作用,并可为实现全国河网化做出先例。
除此,凡与公路、铁路交叉时,不论挖隧道或建桥,均应在挖河时一并考虑完成;同时为便于洪水期沿岸巡查,应在建新河大堤的同时,建立沿河堤防公路,以确保大堤质量和安全性。
黄河的泥沙不应白白流失,而应有效地注入黄海陆架填盖沙脊,使这片“海上沙漠”不再荒芜并及早变成沃土,这样亦可使相关水库寿命大大延长。
黄河原道(北路)仍继续保留,除负有分洪、分流(清水)、继续满足沿岸城乡工农业用水需要以外,还可用清水冲刷河道不再回淤,降低河床高度,且可在非汛期逐段清理和修整河堤的不稳定和不安全部分。这样既可节省大片滩地还农于民,又可改善渤海环境。
设想之二:改造沙脊造新路,改善苏北落后面貌
南黄海陆架沙脊群紧靠苏北平原岸外的大陆架上,南起长江口北岸,北至连云港南侧,长达250公里;西起苏北陆岸,东止水深25米等深线,宽达140公里,面积为3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岛之大。该沙脊群由70余个沙脊和相应潮沟排列而成,落潮时则裸露于水上,潮差6~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沙脊群。由于沙脊群由条带状沙脊与潮沟相间排列而成,既不适合发展海上航运,也不宜发展海水养殖。因此,苏北虽拥有3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却“守海不能用海”,致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如能利用黄河富含的泥沙和造陆特长,将浊流引注黄海陆架沙脊间填满沙沟使沙脊连接成片(滩),则不仅可使国家增加相当于台湾岛大的国土资源,建造无数个大、中型深水港和鱼虾贝养殖场,还可使苏北、皖北乃至河南、山西以及陇海、兰西和兰新沿线各省市直接与海外沟通。虽然面积太大,并非短期内可以完全实现,但却可本着“先易后难、重点优先”的精神,有计划地逐步扩大:首先从?港入手填盖出一条南北宽50公里、东西长直到水深25~30米处的带状台地,以便及早建起东方“鹿特丹”深水大港。据初步计算,若集中全力填盖只此一处台地,大约需10~20年左右。
(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