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谓的八毫秒之争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秦歌 我有话说
如今,消费者在购买液晶显示器的时候,几乎都会询问响应时间是多少,并把这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每当响应时间更低的液晶显示器问世,市场上就会掀起新一轮热点,备受媒体和消费者的追逐。面对越来越快的响应时间,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多快的响应时间才够用?

普通用户没必要“跟风”

今年8毫秒液晶面板的问世,对消费者、尤其是游戏玩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对液晶显示器来说,反应时间是除了面板尺寸以外又一重要的技术指标。根据液晶成像原理,液晶分子在电极通电之后会发生扭转,从而让背光模组的光线能够通过并实现发光,而液晶显示器所谓的反应时间,就是面板由暗转亮再转暗的时间,即上升时间(由暗转亮)与下降时间(由亮转暗)两者之和,单位是毫秒(ms)。通常来说,反应时间越快的液晶显示器对于影像的表现也越好,尤其在观赏动态的画面时,譬如欣赏赛车比赛、动作电影或者打3D游戏等等,而反应时间不够快的液晶显示器,在面临上述环境的时候,就会发生明显的残影现象。

我们知道,人眼存在“视觉残留”的现象,如果让高速运动的画面在人的眼前快速连续显示,那么每幅画面都会在人脑中形成短暂的印象,这些画面连在一块,便形成动态的影像。我们通常所接触的电影、DVD、动画片等正是应用了“视觉残留”的原理。它决定了动态图像播放的连贯性。一般来说,人眼要求的视频播放速度不能低于24帧这个阀值,这也是电影每秒24帧播放速度的由来。如果只是从人体视觉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每秒所呈现的画面超过24张,人眼就会把它们当作连续的画面,而每秒40张基本已可以满足观看DVD影片的需求。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发现,8毫秒极速液晶每秒最多可呈现125帧画面,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一台25毫秒的液晶显示器已经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由此可见,消费者根本没有必要“跟风”,追求更快的响应时间。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虽然8毫秒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已经相当出色了,但是传统的CRT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不足1毫秒,也就是说,液晶显示器在响应时间方面仍然远远的落后于传统的平面显示器。

不该患上的“响应时间依赖症”

几乎随便翻开一本IT专业报纸杂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显示器的广告。在IT行业,没有领先的技术是站不住脚的,显示器市场更是如此,几乎所有广告都是围绕着技术展开的。

如果自己没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厂家要想立足和发展,就只能在一些雷同的技术上面做足文章了,爆炒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就是如此,从25毫秒到16毫秒,再到12毫秒,直至现在的8毫秒,一些厂商甚至在产品根本没有量产时就抢先召开新产品发布会,目的只有一个――告诉大家,自己掌握了显示器的核心技术。其实,响应时间只是液晶显示器众多技术参数其中的一个,而且这个技术只掌握在几家核心的液晶面板厂家手里,是显示器厂家共享的财富。也就是说,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是取决于液晶面板生产商的技术进步,而不是某些液晶显示器生产商。

对于这一点,显示器厂家显然比普通消费者更加清楚,但为什么还是要一拥而上大力宣传8毫秒呢?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缺乏有说服力的核心技术,在同质化竞争中难以赢得市场认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响应时间依赖症”,这种“依赖症”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对响应时间连篇累牍的宣传,表现在生产与研发层面,就是一些厂商连原有的技术特色也丢弃了,只剩下“响应时间”这一块招牌。选购显示器要考虑综合因素

消费者在考虑购买液晶显示器时,不要掉进片面的追求极速响应时间的陷阱,而忽视了显示器的整体性能。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液晶显示器,响应时间基本达到了16豪秒,这一指标已经足可以满足我们工作、学习、娱乐等各种应用需求。

尽管12毫秒的指标更加诱人,但要贵上几百元钱,另一方面,我们的肉眼根本感觉不到其中的差别,多花的钱只不过买一种心理安慰罢了。何况还有些在液晶面板方面实力不济的中小品牌,通过加大电压的方式来提升响应速度,减少了液晶显示器的使用寿命,选择这样的产品,更是得不偿失。

国内显示器市场总销量(单位:万台)

2003年

2004年
(预计)

2005年
(预计)

2006年
(预计)

2007年
(预计)

1250.8

1518.5

1789.7

2043.8

2366.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