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叔阳(1938~)当代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电影
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获国家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人们不吃的野草,我吃;人们不走的沙路,我走。不管有多重的负担,我都昂着自己的头。”著名作家兼编剧苏叔阳在他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就像他笔下的《骆驼》一样耕耘不辍。长篇小说《故土》轰动一时,话剧《丹心谱》一枝独秀,电影《夕照街》脍炙人口。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他秉持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由电影编剧转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殚精竭虑,旨在照亮中华民族的还乡之旅。“我使尽了自己的气力,又献出了自己的皮肉,尸骨烂了也能肥沃荒土,让沙漠长出些绿草、红柳。”他近年呕心沥血创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本《中国读本》,用史学家的眼光、优美的散文笔调,全面系统且视角独特地概括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在辽宁省第一次试发行,印数就达200多万册。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背井离乡的历史,然而有离乡就有还乡,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人一生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最殷切的期盼就是还乡――寻找精神家园。然而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冲撞中,却产生了诸多迷茫、甚至出现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中华传统还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脊梁?”苏叔阳对自己,对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呐喊,旨在惊醒在困惑中寻找的人们。而他所编著的《中国读本》则应时而生,虽仅12万字,却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艺术成就、生活方式、传统伦理与道德、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和灿烂的未来等等内容。语言的通俗流畅,内容的精炼概括体现了苏叔阳的宗旨:唤起广大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激情,重建失落已久的“伊甸园”。
“我一直都很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学应该说比西方先进许多,西方的人本思想主张个性张扬,个人是与天、地相对立而单独存在的个体。而中国的民本思想却是将个体的人变成与天地融合的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人的地位。”“真正的学者、知识分子,应使自己的命运紧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走向。”因此这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ABC读物虽然通俗易懂,却是一本严肃表达对民族命运终极关怀的重大作品,体现了苏叔阳对学者型作家的自觉追求。“我现在的工作表上是大文化散文第一,戏剧第二,电影第三。这也是基于此种考虑,我希望自己能对社会有更多贡献,并把我自己对传统文化多年的一些思考表达出来。现在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工作。”
“别人都说中国人盲目自大,其实在这两百年里中国人表现得极为谦虚谨慎,整个民族都在反省,甚至到了残酷的程度。”苏叔阳对于思想界盲目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有所不满,“草率批判传统文化的人其实知之甚少,甚至无知。我就是要告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不要乱说。美国有《美国读本》,是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很受欢迎;而我的《中国读本》也都有历史事实,所以有一种魅力,再加上文字通俗流畅,看了之后你就会相信中国民族文化是优秀的。”在《中国读本》的创作过程中,他自言被一种激情驱使。“没有激情就没有文学,冷淡的人不适合写作,作家要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要把整个生命豁出去。”“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老人,我始终保持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激情。这是我这一辈子做得最值得的一件事。”
人类历史上,曾分别出现过以权力和政治、军事和战争、经济和金钱为重心的时代和社会,但人类的最后希望和归宿只能走向大文化和大文明,人类最终必然会魂归诗书还乡。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叔阳的还乡之旅,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