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农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从当农村小学教师,到中学、大学教师经历了20年。不惑之年后,他竟停薪留职创办了一所地方大学。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在后20年,他先后成功地兴办了3所地方大学。第三所大学是在得了癌症之后创办的。他叫刘伊文,64岁,现为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总督学。
一份“建议书”打
动了地委书记
那是1984年,正在湖南省常德师专当教师的刘伊文,被临时借调到省教育厅搞调研。调研数据令他寝食难安 常德地区600多万人口,仅有两所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以上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3%;到20世纪末,全地区急需15万科技人才,但按国家每年分配的数字,到时只能提供4800人。
在常德教育界,因为一封书信打动了地委书记,从而诞生了一所中国从未有过的新型大学,为常德培养了1000多名有用人才,这就是刘伊文的《建议书》。
“陈书记,我不要求新增机构,更不要求国家投资,只需要您给批一块‘常德引进高教培训中心’的牌子,我们将引进外地闲置的高教资源,办一所联合大学;还需要政府让我征一块20亩的土地,我一年之内建一栋标准的教学大楼及相应配套设施,保证3年内给常德培养出500名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刘伊文选准了时机,小平同志就在这一年到深圳肯定了特区模式,全国各地都在酝酿着改革的突破。陈书记倾听了刘伊文的陈述后一击掌:“行。你这块地方,就是常德教育战线的特区。”
在湖南常德创造了“深圳速度”
办完停薪留职手续的刘伊文,个人筹集了2000元,借了一间民房,买回一台打字机、一台油印机,工作就启动了。不到一个月,刘伊文就在省教育厅一位高教处长的陪同下,与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中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为25万元贷款跑了87天,征地手续跑了49天,建校舍实际施工时间97天――刘伊文在湖南常德创造了“深圳速度”。
1985年9月,“常德引进高教培训中心”如期举行了开学典礼。373名经国家统一考试录取的学生,走进这所不同凡响的大学,就读5所大学的6个专业。1988年秋,这第一届毕业生全部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新闻,成了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20多家新闻单位的显要报道,还被收录进当年的《中国教育年鉴》。
1989年3月,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常德引进高教培训中心”与另2所技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刘伊文被任命为校长。
一个“个体户”,有能力当好公办大学的校长吗 上任伊始的刘伊文,做了两件事立即令人刮目相视 一是把政府奖给他的2万元奖金全部购置成图书,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二是提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2670科教兴乡工程”。从该年起,与各乡镇联合举办“农业经济管理”大专班,坚持10年,为常德267个乡镇培养2670名高等应用性人才。方案一出,各级领导拍案叫好。
奇迹般的辉煌
1992年,52岁的刘伊文突患淋巴癌。手术,放疗,化疗,一晃7年。谁也没有想到,从鬼门关转回来的刘伊文,竟于1999年9月接受邀请,出任“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
刘伊文一位朋友到该学院“参观”后连呼:“疯了,刘伊文疯了!”总共28亩校园,1栋教学楼,1个业余大专班,3个中专班,26名教职员工――比当初常德的引进中心都差得远。它的前身是海口职业大学,已被教育部亮了3张“黄牌”、2张“红牌”。现在是由政府、企业联办,就连“出生证”(教育部的批文)都尚未拿到手。
但刘伊文看到的是刚建省的海南最短缺的就是人才,他觉得自己的劫后余生能参与到经济特区的地方高教事业,是正得其所。
2001年4月,时逢刘伊文被医生疑为“淋巴癌复发转移”,被迫离校到湖南肿瘤医院住院治疗。
伏在病床上,刘伊文给全体学生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也许癌症会随时夺去我的生命,为了把大家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即使是死,我也要倒在工作岗位上。去年以来,我因劳累过度曾3次累倒在工作现场,我都不在意,我在意的是要把这所学校办好,把这所新型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亲爱的同学们哪,我何以要用生命来欺骗你们?!”这封信被复印放大,贴在食堂门厅,学生们读着信,联想老院长的一言一行,深受感动。
至今年9月,这个地方大学实现了奇迹般的辉煌 校园面积由28亩扩展到510亩,校舍建筑由1.3万平方米增加到近30万平方米,教职员工由26人增加到700多人,学生由170多人发展到近6000人。学院拥有了全省最漂亮的音乐厅、剧场、学术报告厅、运动场和学生公寓,建筑面积为全省第一的大图书馆已拔地而起。而最令刘伊文欣慰的是 该校的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生,未出校门就已有95%找到就业岗位,他们是刘伊文的骄傲和生命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