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艺术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圈》,近日进京在人艺小剧场演出时引起了观众的愤怒。这部据称由鲁迅小说《阿Q正传》和《药》改编而成的话剧,打着解构鲁迅的名义,把阿Q写成一个赤裸裸的性饥渴者,而吴妈则成为一个敢爱敢恨并充满情欲的女人。最终二者在阿Q临刑前的牢房里圆了房,阿Q被砍头后血被醮成人血馒头,成为某
改编名著,是近年来颇为盛行的事情,前几年便出现了一股鲁迅作品舞台改编热。那时人们便对偏离原著精神的《孔乙己》提出异议,但此次的《圈》却走得更远,全然没有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与严肃性,而是低俗恶劣,荼毒经典。联想到近一时期的“红色经典”改编,也因随意“戏说”或“稀释”而引起争议。针对这些乱改名著、远离生活、陷入媚俗等不良现象,专家学者及普通百姓都曾给予过批评,但“千夫所指”却收效甚微,如今的《圈》更是没谱得离了圈。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人借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之名,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热衷于表现自我,迎合低级趣味,追求商业炒作和市场卖点,心浮气躁,把艺术创作和名著改编当成了摇钱树,完全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宗旨。在他们手中,名著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经典只剩下一个被用来赚钱的壳。其实早在几年前,舆论便尖锐指出很多人改编名著不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原作,而是要借原作的知名度来达到名利双收之目的。此外,改编作品的格调不高,是一些所谓的改编者文化素养不够深厚所致。他们没有与大师对话的资格,更谈不上吃透原著精神,而是一味媚俗而导致作品低俗。“低俗”与“通俗”虽都有一个“俗”字,但在格调品位上却是泾渭分明的。通俗文化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而低俗文化却打着“实验”的名义,把污秽肉麻甚至低级趣味当宝贝。
乱改名著之风为何不减?篡改鲁迅作品的《圈》为何能得到某些人的喝彩并被邀来京演出?笔者认为,艺术上允许实验但不能容忍乱来,以任何名义糟踏原著的改编,都将被人们唾弃,尤其是糟改鲁迅先生的作品。希望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广大观众都来抵制这种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