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实践中成长

2004-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焦郁 我有话说

10月15日上午,北京东直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正在饭厅里举行。一进门,铺在台子上的一幅黄河上游青海大通河示意图,上面十几个小水瓶引人注目。只见这瓶中的水或清或浊,顺着河流发生着变化。原来,这是高二一班四位同学和高一一班一位同学暑期参加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徒步考查大通河时采集的水样标本。吕珏

妮、王梦婷两位同学给参观者解说着:最上游的三瓶水质为二级,可以直接饮用。而中间的五瓶是三级,而下游的三瓶,一瓶比一瓶浑浊,都是六级的劣质水体。其中,倒数第二瓶是在雨后采集的,水中泥沙量很大,说明水土流失的严重;而最下游一瓶水体发黑,则是由于受到附近一座煤矿的污染。

谈起这次考查的收获,她们说,通过实地考查,真切地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爱护母亲河的重要意义。虽然我们生活在北京,离黄河很远,但也应该珍惜身边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这是东直门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实例。尚金华校长介绍说,1998年,学校开设实验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开设数学思维训练课、物理思维训练课、外语口语课、形体课、社会实践、计算机等校本课程的同时,针对学生探究精神、方法和能力的不足,从学科知识出发,增加有意义的学科学习活动。在生成性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科知识理解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置课题,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究中学习,并侧重应用、实践与创新,从而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六年了,经过从实验性的课题研究到把课题引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再到根据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本着基础与发展、创新并重的思想,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和学科活动课程,给学生创造张扬个性,满足需求和兴趣的成长发展空间。这些创新之举,曾引起不小的争论,但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但并未满足的他们,通过改革实践,特别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注意到要全面地认识课程功能,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四个层面:知识、心智、个性和人格。他们认为,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存在着思想品德课和寓教于学之外更为广阔的思想教育领域。经过探索,形成了以实践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通过将德育过程理论化、课程化、实践化,把教育和教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从课题到课堂、从课堂到课程,再到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课程观,连续迈上四个台阶。在15日的会上,重头戏是《在实践中成长》主题班会,这个班会就是德育与智育、教育与教学结合的集中展示,请看同学们的话语:

“社会是本读不完的书,亲身实践、情感体验、科学探究是书中纷飞的美丽篇章。怀抱着我们的青春梦想,怀抱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抱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学会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我们翻开也走进了社会这部丰富多彩的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