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亚洲的食品生命线,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以上,但其稻米的产量和消费量在全球的比例却均在90%以上。近年来,世界淡水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农民老龄化和素质下降等三大因素正威胁着亚洲水稻生产。
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王韧博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上述三大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亚洲
首先,亚洲将缺乏充足水源灌溉稻田。中国黄河等几条亚洲主要河流在旱季时已无水入海,湄公河水位已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全球75%以上的稻米供应来自拥有7900万公顷灌溉低地的亚洲,中国的华北和中原、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等地区的水稻生产主要靠雨季降雨补充灌溉。华南、印度南部和东部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旱季稻灌溉水源在逐步减少。到2025年,包括中国华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1300万公顷的雨季灌溉稻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2400多万公顷旱季稻都将面临水荒。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使水稻产量减少。国际水稻研究所青年专家彭少兵博士的研究表明,水稻生长期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度,水稻产量就下降10%。气象专家预计,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再上升1.5-4.5度,这意味届时亚洲水稻产量可能会下降一半左右。
第三,亚洲水稻生产将面临人力资源危机。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已无法吸引最优秀人才,农民正鼓励子女通过教育等途径离开农村。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韩国稻农数量1965年 1995年间减少2/3,泰国稻农也从1995年的1030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900万人。几乎每个亚洲国家的农民平均年龄都在上升,而其教育和专业技术水平却是各行业中最差的。同时,水稻生产却日益向知识密集型发展,需要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现代水稻生产需要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利润等综合知识和优化组合。亚洲的水稻研究领域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缺少年轻、高水平的水稻专家。
王韧博士介绍,目前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大力呼吁亚洲各国加强合作,增加水稻研究投资,加强水稻技术研究,努力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制定出10年计划,内容包括各国加强对水稻生产危机的了解和重视,开发节水型及高温水稻品种,提高农民种稻积极性,增加农民教育和培训投资,使他们了解最新生产技术和发展战略等。 本报马尼拉1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