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人为本”和理论创新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欧阳雪芹 我有话说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分阶段论认为,当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这一理论得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审议会(CCHE)等机构的高度评价,并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依照马丁・特罗的理论,至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然而,从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对大众化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应变策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以下简称《大众化》 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研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该书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专著的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和理论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贯穿《大众化》始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样,《大众化》认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目标不仅要有道德本位,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人的需要和个体成长,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理念和实践基础上,确立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主体培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及个性拓展。同时,这一思想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的“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理论创新是《大众化》又一显著特色和突出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管理、评估以及质量观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才有生命力,唯有创新才能弘扬“生命线”意识。《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的贡献渗透于该书的诸多章节,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总结。该书在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总体描述后,对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阐释,从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评价创新等诸方面进行了立体观照,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闵春发 主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