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0日,西藏军区总医院在海拔3700米处成功实施第一例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随后,高原地区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单心室矫正术、双瓣置换术、大动脉转位矫正手术、肾移植手术在李素芝主持下陆续获得成功。
28年来,李素芝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5篇,获得国家、军队和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奖20项,主持参
海拔4800米的岗巴,年平均气温摄氏零度以下,空气含氧不足内地的50%。李素芝带领医疗队兵分四路,到各连队开展身体普查、病因调研。
这是李素芝28年中,年年都要进行的例行高原病调研工作。他深知,高原疾病对驻藏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极大。许多高原疾病的防治至今仍是世界级医学难题。
海拔4000米的某高寒山地演练场,寒风呼啸,仿佛要把帐篷拔走。药剂科主任缪仕平躺在地铺上难以入眠。李素芝掀开帐篷的门帘进来了 “老缪,怎么还没睡 ”
躺在缪仕平身边的医生殷作明说 “院长,时间不早了,你快点睡吧,明天我和缪主任还有事向你汇报呢。”
“现在说吧,我也睡不着。”
“今天我们到参加演习的部队巡诊,发现许多官兵的身体很不适应,高原反应强烈。”
缪仕平说 “院长,你还记得吧,每年新兵进藏,由于高山病反应严重,连我们院的妇产科都住满了。”
“参加今天演习的部队官兵,刚到集结地域,就确诊有3例脑水肿。”殷作明接过话说。
“演习还没开始,就被高山病放倒,一旦真要打起仗来,可怎么办呢 ”
“现代战争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我们连防治高原病的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保障打赢现代战争呢 ”
“你们已经努力探索多年了,高原病是缺氧造成的,再说,再说,高原又这么高……”
殷作明一声长叹,接过缪仕平的话说 “预防高原病是个前无古人的课题。”
刚躺下的李素芝猛然间坐起身说 “老缪,高原病的预防课题,就应该由我们来承担,高原的海拔高,就是要求我们创新的标准应该更高。你考虑成立药物研究所,专门研究预防高山病药物这个课题,人由你点将,条件我解决,一定要在高山病研究中心李英悦老主任奠定的基础上,把这个堡垒攻下来 ”
返院3天后,西藏军区总医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了。李素芝对点齐的精兵强将说 “这个所长我来当,你们尽管放开手脚干 ”
研究所的灯光从此彻夜不灭,可搞出的药品配方在动物身上进行临床试验,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
看着缪仕平整天愁眉苦脸,李素芝安慰道 “挑战新领域,就得有点新精神,新思维。我想了两个方案,一是请内地的医学专家帮忙协助;一是从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入手,重新搞试验。”
医生薛增军带着新研究方案,专程找成都军区总医院实验中心主任曾祥元请教。
李素芝带着一班人马,翻雪山、涉冰河,跑边防、上哨所,一边对那曲、林芝、山南等不同海拔地区官兵的免疫功能,各种急慢性高山病的发病率及对人体各种器官的损害开展详细调研,一边采集药物标本、做动物试验。
缪仕平带领攻关组一头扎进部队营区、训练场,对4000名官兵的生理、心理及与之相关的病理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整整一年呕心沥血,李素芝和攻关小组的同事们用普遍掉了十多斤体重为代价,换来了攻克高山病顽症的喜讯。
2000年6月,国内11名高山病专家来到海拔4500米的高原某地,对总医院研制的预防高山病新药“高原康”胶囊,在动物和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的结果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高原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山病的有效率达98.6%以上,低海拔地区提前服药到高海拔地区发病率更低,有安全、可靠的预防急性高山疾病,安康高原军人的功效。
随后,研究所又针对官兵高原红细胞增多,水土不服等病症,陆续研制出高红冲剂、景天止泻胶囊、接骨灵、花虫胶囊等一系列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药品。
多年研究高山病的经验使李素芝认识到,对付高山病最有效的办法,预防是基础,治疗是关键。他向院党委建议 “今后,医疗队巡诊走到哪里,就必须把高山病的预防与治疗讲到哪里。”
不久,一本集28年实践和继承前人研究高山病智慧的《高原病学》,在李素芝笔下主编完成,陆续送到官兵和人民群众手中。书中对高山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特征、预防措施、治疗方案等一系列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李素芝继《高原心脏病无痛性心肌缺血46例分析》、《高原地区部队医院感染与创伤感染的细菌学研究》近200篇论文之后,在高原医学学术领域里获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分藏汉两种文字出版的《高原病学》,足以表明李素芝在高原医学理论研究方面所达到的新高度和高标准。
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在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的西藏高原上创造出来。一项又一项的创新成果,填补着高海拔地区的医学空白。李素芝仍在辉煌的成就中向着世界屋脊的医学高峰勇敢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