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确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

2004-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余瑞祥 我有话说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立足于满足人的需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二,通过更新人的观念、调整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制度安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环境和生产要素,如阳光、空气、土地、水源、矿产和各种生物资源。

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须耗费劳动就可以直接获得的,主要是阳光和空气。但是,一旦空气被污染,人类就要耗费劳动去恢复自然。再一类是需要人耗费劳动才能获取的生产要素,如生产粮食、开采矿山、采伐木材和获得清洁饮用水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正在逐渐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今天的自然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结果就需要更新我们的观念、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安排。

在观念方面,必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决定我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用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出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和生产性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有自然灾害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世界范围内的经验表明,人民的福利水平依赖于经济活动的能力及其产出水平,贫困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远去,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改善。那种将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念是错误的。

在行为方式方面,要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发展经济必然消耗资源。但这种消耗实际上是将自然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界每增加一笔负债,社会就相应地增加一笔资产。譬如,建造长江三峡大坝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但它作为人造资本正在为我们防洪发电,我们消耗了大庆的石油资源,但也因此多了一个大庆市。中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使用强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然很高。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是放慢资源开发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脱胎于自然资本的经济资本更有效率。可以长期有效使用的工程设施不仅为后代积累了宝贵的经济资本,而且也极大地延缓了自然资本的耗竭。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两千多年了,它作为自然资本的替代品仍然在造福于我们。相反,刚建设起来就报废或无用的工程设施则白白消耗了自然资本。许多矿业城市的“矿竭城衰”现象说到底是作为自然资本替代品的经济资本效率低。我们消耗了宝贵的自然资本,换来的却是一堆增值性很弱的经济资本。如果我们的经济资本更有效于消耗了的自然资本,我们就是在为后代积累财富,经济发展也必然是可持续的。

在制度安排方面,关键是要明晰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在此基础上明确保护自然的责任。经济学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收益和成本可以明确地由所有者承担的资源,称可占用资源;再一类是其收益和成本会影响他人或社会的资源,也就是存在外部性的资源,称不可占用资源。对于前者,要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坚持多种所有制形成共同发展,鼓励竞争,规范管理,让市场规则约束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对于后者,要严肃各级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者的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利,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国有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