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翰墨真情写人生

2004-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和平 我有话说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198
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

20多年前,我从画册上临摹过不少杨力舟、王迎春的作品,那时经常把他们的名字弄混,我真羡慕他们拿过美术界的最高奖项――全国美展金奖。今天我坐在杨力舟画室里,倍感亲切。在与杨先生交谈中,我越发感到这金牌的厚重。

杨力舟15岁时,只身背着行李从兰州考入了西安美院附中,毕业后他又和同学王迎春一同考入西安美院。共同的志向使他们结为艺术和生活伴侣。他们边画素描、边学雕塑,课外经常加班加点,苦练基本功。他们上附中二年级时合作了第一幅作品――表现妇女解放的《四女图》。

杨力舟夫妇成名于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男女双打冠军,至今被人们称道并载入史册。他们合作的油画《大战平型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给毛主席写信》和中国画《挖山不止》、《太行浩气传千古――朱德肖像》等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塑造典型形象,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显现出其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洞察的深度和思想内涵。

1978年,是杨力舟艺术人生难得的机遇。35岁的杨力舟夫妇撇下幼小儿女一同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使他们有幸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诸位大师的亲授。其艺术形式、创作个性的追求和融会古今中外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毕业后,杨力舟夫妇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三联组画《黄河在咆哮》通过船工与黄河激浪博斗的场景,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拼搏奋进的精神。在“文革”刚刚结束时,这幅作品的问世引起巨大的反响。1984年,他们创作的《太行铁壁》则以纪念碑的样式表现了太行军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人物与岩石结构浑然一体,主题与形式和谐统一。为了搜集素材,他们三进太行。一天,烈日骄阳,依天耸立的峭崖险峰蜿蜒起伏,如巨人般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从那层层石纹折皱中,俨然是无数人的躯体浮雕,这种幻觉突然照亮了他们苦苦寻觅的思路。这两幅震撼人心的力作,分别获得了中央美院叶浅予奖学金和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全军文艺大奖,被公认为是现当代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为提升中国人物画大写意的表现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杨力舟调任中国美术馆主持日常工作。一个正值创作旺盛期的优秀中年画家转行到艺术管理工作,这意味着要做出牺牲,他没有后退。领导的支持和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让他对角色的转换颇有自信。此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美术博物馆的建设和事业的开拓上,竭诚为美术家一展雄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改变美术馆的落后面貌,他开始四处奔波,自筹经费,殚精竭虑,赢得了各界支持。他第一年干得第一件事,主抓了对主楼的抗震加固。1996年建成了现代化的藏画库。2002至2003年间,进行了主楼彻底维修改造,使美术馆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永固,而且焕然一新,其硬件设施体现了现代化、民族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的理念,达到国际化水准,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作为掌门人,展品的内容与质量把关让他颇费精力。曾有一位台湾商人表示:“我想在你们这里办个展览,展费多少都行。”杨力舟看罢展品资料立刻回绝:“您给我个金砖都不能展。”原来里面有许多是赝品。谈到把关问题,杨力舟深有感触地说:“面对很多艺术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可用‘常人的眼睛不能接受’来处理,这一原文化部长王蒙同志的观点,是我化解矛盾的良方。”

重新回到画家位置的杨力舟说:“压力减少了,但并不轻松,以后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创作上,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地充实自己。”从画室里满墙的习作中我看到了杨力舟先生的笔墨工程已经开始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