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于上因,长期以来,考试,尤其是各行各业的选拔、合格和资格证书考试,既是人们争相角逐的目标、希望视线的焦点,也始终是人类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诱惑力的课题。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历史上有关考试的认识,都未曾超越考试工具、手段或方法的阈限,传给后世的多属经过某种修补的祖宗之法,对于考试的内在结构、外部关系、运行规律等,未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尽管“恶性补习”、“升学至上”、“高分低能”、“智能偏枯”、“文凭贬值”,“人事不配”、“能级不称”等育人、选人、用人弊端是多种社会原因所致,但缺少科学考试理论的指导则是根本原因之一。
人类考试从幼小的胚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变成因。它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内容、方法、手段、本质和目的;它作为社会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特定的内在结构、外部关系和功能;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运动方式和规律。因此,按照考试的本来面目去考察其现象,揭示其本质,构建正确反映其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便构成了源于考试实践、指导考试实践的考试学问。
在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竭力倡导以人才发展为本源的科学发展观的现阶段,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考试是一门科学的视野,去反观中国考试的历史经验教训,透视现行考试的利弊得失,创新我国的考试制度,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强国大业,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由杨学为先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试通史》,便为我们全面认识考试,科学运用考试和改革创新考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丰富的养分。该书堪称集近百年来中国考试历史研究之大成,它以204万字的篇幅再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至20世纪末数千年考试演化的历史轨迹,系统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考试的政策法规、原则程序、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和组织管理,对考试与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外部关系进行了多维、多层透视,并就学校教育考试、选官考试及其它社会考试,作了纵横两个向度的分析比较。其史料之翔实、视野之宽广、分析论述之全面,均为百年来中国考试历史研究成果所仅见。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历时十年而完成的著作,对中国历代考试利弊得失的研究,坚持以史实为依据,用历史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在考试外部关系、演变规律、社会功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理有据的独到见解,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相对前人同类研究,该书在量与质两方面都跃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素称世界考试故乡的中国,可视之为划时代的考试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历史教科书。在科举停考百年、中国考试事业亟待革新发展之际,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考试文化,促进考试科学知识的普及,拓宽考试科学研究的领域,提高现行考试的科学化水准,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考试通史》(全套)总主编杨学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