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就要敲响开场的锣鼓。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在谈到深圳举办“文博会”的意义时说 希望深圳能通过“文博会”,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口,唱响文化产业的“春天的故事”。事实上,文化产业的春天在深圳早已悄然来临。而这一切又主要得益于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富有前瞻性的
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立市”
早在深圳1999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之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就在思考深圳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而最后不约而同地聚向了一点 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价值,深圳人是通过一些十分具体的事例认识清楚的。深圳的一位银行行长说,他到波兰访问,说起他是来自深圳的,波兰人感到很茫然,但一说到李云迪,波兰人马上伸出了大拇指。这位行长感慨地说 “一个深圳还比不上一个李云迪的名气。文化的魅力真是不可估量。”
“一座城市的发展,首先是拼经济,其次是拼管理,最后是拼文化。”如今,这种认识已经成了上至深圳市领导下到普通百姓的共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发展文化的目标曾作出了明确指示 深圳要依托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与广州一起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两大龙头城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决策者们在2002年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并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满为组长的“深圳文化立市及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去年初,黄丽满对深圳“文化立市”战略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树立“文化经济”理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体现的是一个政府的新思维,也是为深圳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找到的一个新亮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尹昌龙博士对“文化立市”战略的意义作了如是评价。
“文化立市”创造城市新价值
据统计,2003年深圳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5.3亿元,占全市当年GDP总产量的4.73%,比上年增长19.65%。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新闻出版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等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在确立“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思路后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全市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华书店等集中整合,成立了报业、广电、发行三大集团。其中由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实行集团化整合的深圳报业集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化学反应”。目前,集团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自有物业总量达到30万平方米,成了国内最具实力的传媒产业集团之一。此后,以深圳电视台和深圳有线电视台为主体组合的深圳广电集团,和以深圳新华书店为主体组建的深圳发行集团在今年内也相继挂牌成立。三大文化集团的组建,整合了深圳文化产业资源,优化了深圳文化产业结构,使深圳形成了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深圳还着力发挥深圳印刷业和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明确提出要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印刷业基地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目前,深圳有各类印刷企业1580余家,2003年总产值达180多亿元。其中出口产值突破90亿元,占全国印刷业出口产值的30%。深圳培育的世界之窗、欢乐谷、民俗文化村、明思克航母等一批全国著名旅游景点,以其“文化旅游”的品牌,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文博会”――“文化立市”的品牌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应当如何继续往前推进?两年前,几乎是在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的同时,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就提出:要参照“高交会”的做法,研究在深圳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活动。其后,深圳明确了举办“文博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文博会”带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品牌提升深圳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首届“文博会”的锣鼓还未正式敲响,其采用的“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就引起了人们密切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55家中外企业报名参展。世界一些著名文化产业集团都将参展。全国第一次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将纳入“文博会”。“文博会”的举办不仅为深圳的文化产业搭建起一个交易平台,同时还将成为深圳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一条便利渠道。
深圳市市长李鸿忠在北京举行的“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中外记者,以充满激情的口吻说:我们一定要将“文博会”办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文化会展品牌,要让“文博会”成为文化的盛典、百姓的节日和城市的名片。从“文化立市”战略的确立,到文化产业的崛起,从文化产业的崛起到“文博会”的举办,人们看到,深圳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正如一些社会人士的评价:文化和科技,“高交会”和“文博会”,定将成为深圳21世纪展翅腾飞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