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两则关于校训的报道,一则是批评的,说某些中小学校训大都是“四词八字”式的口号,用词范围也十分狭窄;另一则是表扬的,说一些高校以经世格言所作的校训,广受公众喜爱。的确,体现学校标志与传统的校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良好形式,用词应当具有特色,显示个性,
最近,媒体有一则上海久隆中学的报道,这所中学是专为城市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创办的,这里的学生免缴费用而享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的校训是“勤俭、勤劳”。四个平实简单的字,恐怕连很多学校一般化的“四词八字”也比不上,甚至显得很“土”。然而,由于这四个字体现了一种传统美德,又切合学校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更由于学校真正把它作为对学生做人教育的基本点,这四个字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请看几个事实:
学校每天供应一顿免费午餐,同学们想吃多少饭就盛多少饭,但从来没有剩菜剩饭。不少学校饭菜大量剩余并乱倒的现象,这里不存在。
走廊、实验室、厕所等公共部位的清洁卫生,全都由各班级的同学包干。这个近千人的学校,只有两名清洁工,还时常“闲来无事”。
到操场做操、上体育课,不用提醒,最后一位离开教室的同学都会自觉地将教室里的灯和电扇全部关闭。
每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是社会服务课。学校附近的环卫所、居委会、敬老院、超市,都是学生的社会服务点,他们会定点定时分小组去参加服务。
在久隆中学,“勤俭、勤劳”的理念深入人心,见诸于学生点点滴滴的每一件小事之中。学生还由此更好地领会社会的关爱,时时想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通过持久实践,校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培养了学生优秀的品德。
现在一些学校的校训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主要问题是很多学生对其含义并不是太理解,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校训是什么。不仅标语化、口号化的校训如此,某些经典性辞语的校训也有类似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校训内容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较远,又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领会,而平常的活动与校训也没多大联系。
为了让校训真正成为校训,首先要做到校训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校训的学习,把校训的确定、修订或解读作为全员参与的师生自我教育,使校训精神渗透人心。学校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应当推动校训的贯彻执行,使学生由认同理念到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到内化品格,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当前,全社会都在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校训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教育手段,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效应,理当很好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