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机器人大赛中,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朱建强、张俊两名同学着实“风光”了一把,由他俩组成的“江大超新星”代表队在100支参赛队伍中,跃居第六位,荣获大赛二等奖。这是江苏大学着力打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收获之一。
“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实”,作为一所以工科为特
强化实践教学
为实现工程教育的综合化并实现科学向工程的“回归”,江苏大学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将本科教学中所有的实践性环节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三年,江苏大学教学科研设备增加值达1.68亿元,组建了9个校级实验中心、11个学院级中心实验室,形成了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新体制。同时实行教改项目优先立项,其成果与教学、科研成果“一视同仁”。近两年来共有21项实验教改项目校内立项,9个项目获得了江苏省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奖。
为增强学生的实地操作能力,江苏大学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提高了实习和实训环节所占的学分比例,并在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课程比重,实验教学的课时数已占学生总课时的30%左右。目前,全校每年约500门课程开设实验,开设出2000多个实验项目,各专业学生实习约1.8万人次。
加强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打造一流的实习基地,江苏大学一方面依托行业优势,与企业挂钩,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目前已在中国一拖集团、济南重汽、江苏春兰集团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209个,其中工程类100个,医学类49个,教师教育类40个,人文经管类20个。另一方面,在各学院建设好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校级实验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的实验室已由开始时向研究生、部分教师开放转变为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部分实验室已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开放内涵上,也由过去时间上的开放,转变为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放。
为提高学生在“大工程”背景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江苏大学专门筹建了国内一流的工业中心。工业中心拥有房屋面积28500平方米,设备投入2200万元,涵盖“工业认识学习、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模块,形成了机械、电子、控制、检测、环境、信息、医学、管理等项目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构筑了优良的平台。
开展科技创新
为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以大学生科技社团和创业小组为依托,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
目前,江苏大学共有大学生科技社团、科技协会和兴趣小组80多个。2002年起,学校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批资助的90个科研项目,涉及机械、能源、医药、管理等多个学科,其中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30余篇学生科研论文在国内正式刊物发表。今年上半年,学校成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团,近百名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复出”,从选题立项、过程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近年来,江苏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绩显著。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有40多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奖;2003年,在江苏省第二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江苏大学获得教师组和学生组一等奖,并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