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届年会日前在成都召开。国内外百余名学者就屈原的思想和人格、屈原及其作品、楚辞与楚文化、楚辞文献及楚骚文学特点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对屈原作品的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有学者认为屈原的歌诗艺术生产活动分为两期,其歌诗艺术产品相应
对于楚辞文献的整理与阐释,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们认为,以出土文献研究楚辞,是“楚辞学”学科建设与深化的必然途径,并强调楚文化与楚辞研究应做到双向互证。如以战国楚简为依据,参以传世文献,对屈原作品中的有关字词进行考辨,认为《招魂》文中的煞尾语气词“些”字,原本先秦时嬴秦故地一带的方言,后随着秦楚间文化的交流逐渐传至南楚。而有的学者则对传世文献如《楚辞章句》的文字进行校理,有的国外学者则从阐释模式的角度对《楚辞章句》进行解读,以推定刘安《离骚传》的可能情形。其它如对宋代学者晁补之《重编楚辞》、《续楚辞》、《变离骚》三书与辞赋学研究的关系问题,清代贵州学者的楚辞研究著作,以及当代学者的楚辞研究著作,日本等国的楚辞研究历史和现状,都有专门文章涉及。不仅有历史的深度,也有地域的广度。
关于楚辞与楚文化的研究,有人认为,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也有学者关注楚辞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特点,有人从“香草美人”说入手,论证比德及比德时期的存在,论证取事为象、取事为比现象的存在,并阐释了这一现象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
关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些学者作了一些个案的分析,如认为鲍照的诗歌风格源自《楚辞》,不仅学习了《楚辞》的语汇,化用了它的句意,且继承了它的艺术精神;有人认为北宋中期骚体创作勃然兴起,而在这其中最能体现屈骚传统的是王令。这些,都是过去大家很少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