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文化与道德建设

2004-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建国 我有话说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师生员工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即文化

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伴随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高校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事实上,高校已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变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因此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方面,高校责无旁贷。

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国内外高校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不仅仅在于学校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软实力上。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师生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校园内的一座小楼、一个亭台、一条林阴道,都能透视出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硬实力是花钱可以改善的,软实力是无形资产。软实力较之硬实力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在高校发展中,如果说硬实力是学校的躯干,那么软实力就是大脑和灵魂;如果说硬实力反映学校办学现状,软实力就是一所大学的追求和理想的体现。

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学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学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大学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就是促进高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文化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

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调动人的创造活力。

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我国的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内涵,但也要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高校无疑应当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地。

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文化。大学文化的个性发展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精彩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就像一张张文化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反观我们周围,具有鲜明特色的校训似乎越来越少,令人忧心。

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文化是“化人”

文化,对道德的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担当。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和支撑杠杆。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文化对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博大的人文精神,对陶冶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在这个时候,有无文化的介入和渗透,有什么样的文化介入和渗透,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丹尼尔认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文化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必须承担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最重要就是以文化为载体,赋予青年学生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有了这三样东西,青年学生的道德就有了底线,就有了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不断升华的基础。

大力建设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要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大学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育魂扎根,育社会主义这个魂,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让青年学生有中华魂、民族根。同时,要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一定要同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学习历史、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知识以及哲学知识等等,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思考将向哪里去;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艰难辉煌的历史,憧憬美好的未来;让学生了解心灵的发展,懂得生命的可贵。总之,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科学、理性、温馨的大学文化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我们要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努力将文化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