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定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004-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绍森 储节旺 我有话说
编者按高校定位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近来,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本文提出,高校定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发展看作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过程,有利于推动教育创新。高校定位应遵循分类定位、服务面向、功能效益、市场
竞争和比较优势五个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科学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定位。

首先,从发展目的上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和价值所在,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高校的定位,首先就定在以人为本上。

其次,从发展内涵上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教育发展看作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一是注重教育发展的全面性。强调教育发展是为了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注重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调动教育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注重教育发展的持续性。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制订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

再次,从发展的模式上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主体条件,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定位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教育创新首先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适应培养身心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教育创新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管理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是指每一所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高校科学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总体上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分类定位原则

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人才的培养,因而高校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进行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即是“分类定位”。

“分类定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追求整个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显然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必须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即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分类予以发展。“分类定位”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应该根据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要求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都可以在一定的类型中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分类定位”的原则要求,就是应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允许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所谓“高水平大学”也应该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分别组织论证,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要以这种认证作为基本依据。

服务面向原则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中心:(1)人才培养中心。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2)科技创新中心。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3)文化辐射中心。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4)信息交流中心。高校是信息交流中心和网络中心。它可以提供科研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对区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功能效益原则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三大功能,承担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高校必须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上新台阶、达新水平、出新效益的目标。

高等学校必须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即在培养急需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区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对地方高校来说尤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与再教育基地。形成区域性经济、科技、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最大办学效益。

市场竞争原则

任何一所学校要全方位全面发展都是难以做到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将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高校为优质生源而竞争;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市场紧缺”变为“市场积压”,毕业生为优质单位而竞争。因此,高校必须找准学校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并瞄准这个位置,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才能在招生和就业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对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优质教学资源作用充分发挥,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校在各种竞争压力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才有可能走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否则将会被逐渐边缘化。

比较优势原则

一所大学不大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一流水平。高校必须充分发掘利用所具有的办学资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基本目标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而要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为”即紧密联系实际,紧跟市场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不为”即对脱离实际,自己弱势,别人强势的不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受诸多主客观因素所影响和制约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最终直接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学校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上。要从本校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等方面找出比较优势来,突出自己的特点,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要特别强调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强调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战斗力,而且,这种特色一定是要有优势的特色”。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