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实践教学促人才培养

2004-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练玉春 武迪新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把实践教学摆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良好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先后在校外建立了108个实习站点,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基地系列,使每名学生每年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其中,

具有50年历史的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共有4万多人在实习站接受过严格训练,为地矿事业和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学校还在校内建立了“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3S技术地学应用基地”等1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固定的场所和活动经费,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课余研究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和“创业基金”,每年拨款近30万元予以资助,为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供保证。从2000年开始,共选拔和资助了250名创新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获得专利47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屡创佳绩。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建设,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基本设施建设经费和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2001―2003年学校实习费支出分别为280万元、290万元和300万元,生均实习经费800元。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采取引进与锻炼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合理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从2000年开始,学校进行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现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与“三新”(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如,地学专业在重视“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基础上,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野外地质教学技术手段向“三新”(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技术的延伸,实现了地质实践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在国内高校首先开展本科生到国外进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活动,开辟了与国外高校联合实习的新途径。增加了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如,野外生存、登山、攀岩等,拓宽了实践教学内容。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校还明确规定各专业应至少保证一次有组织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不少于3周)。

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评估与激励机制。

学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实现“三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控质量)和“三练”(练思想作风、练综合能力、练团队精神)的有机结合,建立“四个保证”(保证基本教学秩序、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保证基本教学规范、保证基本考核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评估指标。充分发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专家组及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对学校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跟踪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实践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努力保障实践教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职称评审等机制,鼓励教授、专家指导学生实践,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还把加强实践教学的相关管理办法编入《学生管理手册》,让学生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了“优惠重点培养制度”、“优补劣汰机制与学籍动态管理制度”、“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等激励机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