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医院里满是候诊的人
记者初到英国,自然是想很快安顿下来,进入角色。一段时间下来,才领悟出在英国很多事是急不得、快不了的。
驻英外国记者协会为今年到伦敦
记者到据说是伦敦最大的办公用品店买一台复印机,以为这种送上门来的买卖立等可取。但店方说我选的货只有样机而无存货,什么时候有货要顾客自己打探,店方不通知。结果记者打了几次电话,亲自跑上门三趟,拖了十多天,还没把这笔送上门的买卖做成。据说这种只放样品的经营之道为不少商店采用,目的是盘活流动资金。
在英国,没有银行账户和信用卡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到银行去开办,人家说需要水电煤气中任何一种付账单以证明我的住址不假。但是要拿到有记者姓名的水电煤气账单,起码要等两三个月。银行说得很恳切:这是为了客户的安全。没办法,记者只好每天怀揣大笔现金出门。但没了信用卡,电话公司连手机都不给开户,申请使用网络也成问题。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照章办事,循规蹈矩,成为大多数英国人的自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发挥到极致,也可能产生刻板和官僚作风。加上几乎所有的部门办事不论巨细都需要预约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刚来这里的中国人办事干着急的不在少数。
其实不只是外国人,本国人也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有病就医,该是越快越好。但据估算,在英国的公共医疗系统,每个患者从患病就诊到接受治疗需要预约等候八九个月的时间。最近有权威人士披露,诊断出患癌症的病人要等4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等16个星期才能接受放射治疗,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期而死亡。按政府现在的规定,去医院治病预约排队等候时间最长的要一年半。不久前布莱尔提出在其第三个首相任期中要把排队待诊的最长期限降低到18个星期。就这4个多月的奋斗目标看,没有耐心还真等不下去。
发生了关乎人命的事有时也让人着急。10月初牛津发生一起枪击事件,现场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在一个多小时后才赶到事发现场,随之而来的救护车不可思议地要求武装护送,拖了近半个小时才发车,结果两死一重伤。近来此地华文网站上有一篇流传较广的报道,说是一对华侨夫妻回家被一伙英国流氓堵在电梯内,妻子情急之下飞步上楼拨打了报警电话,两小时后警察才来到现场,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别理他们”就无下文了。记者刚来不久,就收到社区呼吁增加警力的签名书,看来警察真的是分身无术,不能及时出警该不是孤立事件。
当然,税务局的地税单和开车违章的罚款单来得也很快,办理这类事情可不能不急不躁,不然紧跟着来的账单就不止那个数了。入乡随俗,张弛有度,真的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