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锻造城市之魂

2004-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初冬的黄淮平原,寒意袭人。在地处苏豫皖三省要冲的安徽淮北市采访,记者却有着春风拂面的感觉 该市在省艺术节上独获81个奖项的喜报颜色正红,刘开渠纪念馆里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书画大赛首展又拉开帷幕;街头巷尾的“新秧歌”扭得正欢……

淮北市近几年来,全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使城市形象因文化而生动

,内涵因文化而厚重。市委书记王邦杰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力量支撑,就没有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市长送匾”折射的人才观

说起“市长送匾”的故事,不仅淮北人津津乐道,在豫皖两省范围内也有相当的影响。

那是今春,河南电视台戏曲栏目“梨园春”举行豫剧表演擂台赛总决赛的颁奖晚会,连任过3期擂主的来自淮北市濉溪县的杨莉将要领取总决赛银奖。令杨莉和电视台都没有想到的是,淮北市市长李忠金专程赶到了郑州,来到晚会现场,向杨莉表示祝贺,向“梨园春”栏目赠送匾牌表示感谢。这场景使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其实,“市长送匾”的故事只是淮北市重视文化工作和重视文化人才的一个缩影。市委市政府对繁荣文化事业给予了与发展经济一样的热情和关注,市委书记王邦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宣布,要像重视科技、经济管理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了解决文艺团体的待遇问题,市里把有关政策规定的80%差额补贴提高到100%;安排人员出国交流,一个12人的代表团,来自文艺界一线的占到了一半;会一手“矮子功”绝活的豫剧演员袁雷春,住房有困难,市政府专门为他解决了一套新住房。

“文化优先”反映的发展观

淮北的世纪广场和文化广场,绿草如茵、绿树婆娑,大大小小的单位都想挤进广场建设的规划。市文化局局长孙建却十分沉得住气,他甚至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开起“玩笑” 你再想也没有用,最好的地块肯定是我的。

文化局长如此自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市委市政府“文化优先”的发展观。淮北市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的共识。因此,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上,“文化”成为最为艳丽的色彩。

在美丽的广场边,最美丽的建筑是博物馆、群艺馆、体育馆、射击馆,即将开工建设的是图书馆,预留土地上规划的是科技馆。市财政近几年用于文化基础设施的专项投入达到了4亿元。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建成以后,观众络绎不绝,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参观者10多万人次;而占地460亩的体育场、体育馆和射击馆,接待了美国南北明星篮球赛、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俄罗斯国家体育舞蹈等的比赛和演出活动,同样在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名片”透视出创造力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它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精华所在。说起淮北的“城市名片”是一部部堪称精品的电视剧,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说起今年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大姐》,不知道的人就很少――这部电视剧就是淮北市与央视联手奉献的。

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过程中,淮北市十分注重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突出艺术生产的淮北特色,进行重点开发。市歌舞团、豫剧团、艺校等专业团体先后创作出小戏《犟县令》、《武大郎入洞房》和舞蹈《皖乡风情》等一批佳作,大型历史剧《夕阳清照》在全省艺术节上一举囊括大戏项目的6个大奖。同时,淮北市委宣传部积极促成与央视的合作,《父亲》、《大哥》、《大姐》形成的亲情系列特色和淮北实地取景拍摄的地方风味,既是文化创作的精品,也为宣传淮北、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发挥了无以替代的积极作用,被影视、文化界人士称为“淮北现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