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利时南部一些中学动用保安公司把守校门,禁止学生提前离校,甚至出动警察把逃学学生送回学校。布鲁塞尔一所中学因学生殴打教师导致全校长期停课。刚开学几天,又有50名成年学生不接受学校调解,拒绝回校而被学校除名。这些做法在比利时国内外广受质疑,引起了比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些国际调查机构不
这项题为“校园内的不平等,责任在学校还是社会 ”的调查,通过对两个年龄组学生所在国家的情况,包括对学习成绩重视程度和校风宽容度等进行分析,把教育体制分为“融入型”和“排斥型”两种。认为“融入型”教育体制下,学校尽量避免过早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区别对待”,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尽量多的平等机会,尽量淡化家庭经济与文化背景对孩子的影响,不过早对其未来下结论,让每个学生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调查将比利时法语区中等教育归于“排斥型”体制的理由是,根据学生的天赋和成绩过早地区别对待,并用留级复读的方式对待不及格的学生,使18岁以上的在校中学生不断增多。这种“排斥型”教育体制过早地造成了青少年之间的不平等,不仅加剧学生间、师生间的对立,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比利时专家的对比调查表明,那些实行“融入型”教育体制的国家,学生初级阶段的差距并不小于其他国家,这种“先天差距”逐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被消除。
当然,调查并未就此得出“融入型”教育体制适用于任何国家的结论。比利时教育专家认为,国家教育政策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比利时法语区学生之间的不平等现象的确比较明显,这也与拉丁文化传统有关。“比的教育体制是表面和善,接纳所有人,骨子里却很刻薄。学生成绩不好就只能改专业。那些尖子学校对学生更不留情 要想舒服就去别的学校。”
比利时教育专家认为,要改革目前“优胜劣汰的教育体制”,不仅要进行全面的培训师资,还要关注效果。他们呼吁,目前应当特别加强师资队伍的再教育,向学生传授那些往往被忽视的知识,以及通常由家庭培养的好习惯,包括批判、创新精神,信息分析能力等,改变以分数论成败的“排斥型”教育模式,减少学校对青少年造成的不平等现象,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