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香港报纸披露,国家有关机构已召开会议,讨论进一步改善休假制度,用更加灵活的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消息一出,香港股市应声下挫,当日恒生指数收盘于13787.68点,下跌了12.14点;其中国泰航空的股值下跌了0.15港元,跌幅为1.1%……
近日,确切的消息称,黄金周式的长假制度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对香
实际上,黄金周确立的初衷,远不是单纯的让人们关起门来休息,而旨在让人们以“动”的方式积极地休息。简单说,黄金周,就是给人们花钱留出专门的时间;长假,负有启动消费、促进流通的任务。几年下来,黄金周长假的确发挥了它的经济功用,每年黄金周期间的人民币流通额都在数百亿元以上。据粗略统计,最近“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仅外出旅游的人的支出就达40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黄金周长假也是推动香港经济恢复繁荣、重新步入增长轨道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投资机构的研究,今年,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支出,将占香港零售总额的28%,这将为香港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1.5个百分点……
由此,就经济指标而言,黄金周长假拉动经济增长的初衷已经实现。并且,黄金周还负担了许多“初衷”以外的载荷。不过,黄金周的功用再大,也同样摆脱不了效益递减的约束。随着长假次数的增多,黄金周的负面效应愈加地显现出来。黄金周集中休假的方式,往往使某个消费领域的人群呈爆发式的增长,消费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爆发式增长在相关服务领域引发的共振,并没有促进该领域或行业服务水准的提高,使黄金周的假日功能大大地打了折扣。从黄金周设立以来,一些热门休闲项目的参与人数同比增长不大,有的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些迹象也许并不意味着黄金周的拐点,然而,这至少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定位节假日的功用―――不仅是经济功用,还有社会功用。
其实,节假日的经济功用是附带的、附加的。公历中的休息日,即所谓“星期天”,本源自宗教的定规,俗称“礼拜天”是也。当今许多西方国家,即使是其中的国际性大都市,一到休息日(更甭说有名有目的宗教节日),所有商店都大门紧闭,只有面包店在饭点前后营业一会儿。我们采用公历的初衷当不是出于宗教的考虑,而休息日和节假日的确定,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们休息权利的落实。于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节”与“假”合二为一了。
“节”与“假”的合二为一并无什么过错。问题在于,节有节的传承,节有节的社会功能;假有假的权利根据,假有假的经济效应。让节更像节,假更像假,就要把节、假日该分置的分置,该合并的合并。近年,一些“洋节”在我们的都市中悄然流行起来。虽然缺少传承,甚至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每至“洋节”,许多与节日情调绝不相悖的场所纷纷涌现,有备而来的商家效益不菲……相比较之下,我们节假一体的休息日,说是节,少了一点可传承的内容;说是假,过得常常比工作日还累。
然而,我们并不缺少既有内容又有传承、更不乏情调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哪一个会输给那些宗教性的“洋节”呢?但是,关键在于,这些“节日”不是假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无暇过节。在过节的时候休假,在休假的时候过节,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节假日负载太多功用,并由此形成人们既过不好节又休不好假的肇因。
把节日的归节日,把假日的归假日,节假日的功用或许会实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