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服务“三农”铸品牌

2004-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邱红杰 我有话说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近10年。实践证明,“三下乡”已成为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是保持党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实际举措。

近日出版的《2004中国科普报告》认为,如今在科普工作中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品牌

”项目。这些品牌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和人文关怀,方式、方法更注重科学性,而“三下乡”活动正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来自全国各地的情况也表明,“三下乡”的品牌效应不止于此。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社会参与面不断扩大,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为“三农”服务的一个最大的品牌。

内涵丰富:“三下乡”更能满足人

今年5月16日,是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的近百名党员师生的入党日。这一天,她们来到蓟县下仓镇东太河中心小学,给小学生们送去电脑和文体用品,还用3000多元党费建立了第一笔“国女助学基金”,用于资助那些学习勤奋的女学生。参加了这个活动,师大学生兴奋地说 “学生党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孩子们,入党日过得有意义。”

据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在“三下乡”活动中共送图书下乡6700万册,送戏下乡75万场,电影下乡170万场;下去科技人员250万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36万场次,9800多万农民参加了培训;下去医疗队5.7万支,给近3800万农民看了病。这些工作内容实在、效果明显,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形式多样:“三下乡”更能吸引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菜沟子村不久前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节间展出由农民自己创作的刺绣等作品,还评出优秀作品9件,表彰了9名“巧妇”。这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吸引了十里八村2000多名群众参加。

今年有关部门在做好图书下乡、电影下乡、法律下乡、婚育新风进万家、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艺院团下乡、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医生下乡、科技大王进农家、乡村青年文化节、民营企业下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因为各具特点而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各地还结合实际,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活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踊跃参加。

机制创新:“三下乡”更能留住人

留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是农村百姓的普遍愿望。为了让“三下乡”真正成为常下乡、下长乡,江苏淮安市结合实际,制订了“定点定期科技读物展销和咨询服务制度”“文艺团体下乡演出全年定量考核制度”“文艺骨干演出下基层服务制度”等工作制度55条。河北的“宣传文化示范村建设”至今已投资600多万元,在太行山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建成了67个示范村,配置了图书、光盘以及电脑、大鼓等30多个品种的文体活动器材,留下了一个不走的科技文化馆。

“三下乡”是全党全社会支援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各部门逐渐认识到,只有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把行政动员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下乡”才能成为常下乡,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才能更自觉自愿地多下乡。(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