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光辉论断。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实际办事。中国的实际无疑包括文化方面的实际。因此,认清我国文化的国情国力,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实力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快,但由于
一是文化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同时存在。我们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符合的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十分明显。经济、政治、文化好比是社会有机体上紧密啮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哪个“齿轮”出了毛病,都将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不仅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经济与文化都繁荣,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坚持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文化已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的过程和环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先进文化也对促进政治进步和社会稳定起着先导和固本强基的作用,文化从总体上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需要的。但另一方面,我国转型时期文化与经济、社会相互碰撞、互不协调的矛盾也很突出。这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浪潮带来文化取向的多元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精神状态的改观与思想道德观念的错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新要求与现有文化体制的不适和滞后,娱乐文化的兴起与高雅文化的困窘等。这种矛盾和不协调现象,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是需要在文化建设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是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随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普遍性的发展。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办教育形成热潮,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增强。大众文化的兴起,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使文化产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正在经过努力,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是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实力的增长很不平衡。从区域看,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前者比后者发展快,文化实力比较强;后者发展较慢,文化实力相对弱。从主体看,社会各阶层、各主体之间,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文化教育上的投入较多,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的消费也高;而贫困落后地区和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体,文化教育上的投入少,精神文化生活往往相当贫乏。在整体上,是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而普遍的则是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还占有很大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经济文化政策时必须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是先进文化的导向性与腐朽落后文化的危害性同时存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先进文化。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普遍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进文化始终占有主导地位。但同时应该看到,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也在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信誉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等。对这些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和危害,我们决不可以低估,失去应有的警觉。
四是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开发利用上的盲目性同时存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广博丰厚的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关系国家与民族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资源并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文化资源到形成现实文化生产力,特别是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力,要走很长的路。文化资源的存有量不论多大,并不能直接带来文化产品的丰富,也不能直接促成文化的繁荣和文化实力的增强。因此,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实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现实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只求表面风光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随处可见。开发中这种缺乏特色,缺乏创新,缺乏互动、缺乏长远性、整体性考虑的散、粗、滥现象,以及开发内容的片面性、利用形式的单一性、资源配置的封闭性等,必然会造成文化短视和文化扁平化,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破坏。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盲目的杀鸡取卵式的开发,将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惊人破坏、损害和流失。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指经济方面,也指文化方面。
五是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管理上的滞后性同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发展呈多样化的态势。一个国家为主体,集体、个人共同兴办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高雅文化正日益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由此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广泛进入精神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食粮;特别是文化市场的建立和文化产业的崛起,在繁荣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文化需求方面,起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滞后性,也存在许多问题。仅就文化市场而言,就有高价演出和偷税漏税冲击演出市场,色情服务和电游赌博此起彼伏,非法出版物和制黄贩黄屡禁不止,非法走私、倒卖、收售文物和文化珍品的暗流难以遏制,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和精神垃圾泛滥传播。这些无疑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对文化市场进行更得力、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和调控,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既具有先进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又具有不成熟性和多样性。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些文化国情国力的基本特点,才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