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刻不忘记者的职责

2004-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陈芳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12月6日,在紧张繁忙的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上,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三峡支社社长施勇峰头戴安全帽,攀登到三峡右岸大坝110米高程浇筑现场,采访大坝质量控制情况。十几年如一日,施勇峰在三峡认真地履行着新闻记者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

从三峡开工的第一声开山

炮,三峡大坝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三峡开工奠基到大江截流、大坝下闸蓄水、永久船闸通航、11台机组发电,在沸腾的三峡,施勇峰记录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性时刻,向中国和世界传递着三峡建设的最新消息。

199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就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夕,施勇峰被任命为新华社三峡支社社长。他离开省城武汉,来到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在这里,他一扎就是12年。

常驻三峡,施勇峰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三峡工程的每一个重要进程,还针对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投资控制、移民搬迁、文物保护、航运、旅游等问题的疑惑、误解甚至歪曲的说法,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解释性报道,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12年来,施勇峰采写有关三峡工程的报道就有1300多篇。有人说,把施勇峰采写的三峡报道连起来,就是一本可读性强的三峡工程“大事记”、“消息总汇”和“热点答疑”。

水利建设的特点是连续施工,三峡建设工地是没有节假日的。在三峡采访12年,施勇峰和奋战在三峡的建设者一样,双休日和节假日也经常在工地上。三峡工程从1993年开始施工至今,12个春节他都在工地上采访,和施工人员一道吃年夜饭。

三峡建设举世瞩目。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经历了工程奠基、大江截流、导流明渠截流和大坝蓄水、船闸通航4次大的战役性报道。每当遇到三峡建设的重大战役性报道,施勇峰就像“拼命三郎”一样投入工作。

2003年6月,三峡工程大坝下闸蓄水、永久船闸通航,为报道好这两件举世关注的大事,一连20多天,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6月15日,当写完船闸通航的新闻后,由于过度疲劳他瘫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同事们急忙把他送进医院。深夜两点,他输完液后又回到办公室。一连三天,他一边在办公室挂着吊瓶输液,一边写稿。在这次报道中,他采写各类稿件80多篇。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施勇峰认真履行着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责。他围绕三峡工程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度调研。1996年,施勇峰深入三峡库区调研,发现移民资金存在被贪污和挪用的问题,他随即采写了一组关于移民资金的调研报道,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的建议,这次调研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三峡移民资金监管的措施。

三峡大坝最大坝高175米,三峡工程质量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在三峡采访,施勇峰始终盯住质量不放松。他说:“新华社把我派在三峡,我就要忠实履行职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缺陷等问题,他采写了多篇有关工程质量的调研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和三峡工程参建单位的重视,这些报道促进了三峡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质量意识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如今,三峡工程已经进入三期建设阶段,已建成的三峡左岸大坝固若金汤,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许多参加三峡建设的施工、监理人员说:“三峡质量上台阶,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施勇峰常说:“当记者,既是宣传队,也是工作队。”他总是想为三峡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做点什么。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海拔18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叫三坪的地方,高山林海中散居着土家族农户。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只能换来200多元的收入。青年女教师宋芳蓉,为了高寒山区的孩子上学读书,从1988年开始就在这片高山林海中办班教学,艰苦奋斗8年。在采访中,宋芳蓉提及她所在的三坪小学有40多个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施勇峰听后心头一颤:他决定去寻找这些失学的孩子,帮助他们上学读书。

施勇峰和宋芳蓉一起,翻过了一山又一山,经过几天的跋涉,找到了十几个失学的孩子。施勇峰决定发起一个救助失学少儿的活动。他将其中10名失学少儿接到宜昌市,举办了“我想读书”为主题的报告会。施勇峰采写的有关宋芳蓉事迹和五峰贫困山区失学问题的报道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在新华社三峡支社的发起下,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出资救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40多个失学孩子终于重返学校。在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有关方面建立了“三坪基金”,专门救助三坪小学的困难学生。8年来,三坪小学再也没有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近几年,施勇峰又先后资助了5名贫困中学生。其中枝江一中一名失去父亲的贫困生已顺利地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12月5日,施勇峰到枝江一中走访他资助过的3名贫困学生。当学生第一次和一直帮助自己的“记者叔叔”面对面时,一个个激动不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