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写在《张耀曾先生文存》出版之际

2004-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丽珠 我有话说

父亲张耀曾,字?西,云南大理人。1885年生于北京。1938年7月26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3岁。

父亲1902年(17岁)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不久作为该校第一批留学生选送出洋,1904年(19岁)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法律。1905年参加同盟会,矢志推翻满清专政帝制,为建立民主、民强的国家体制而奋斗。此时,又和留日的云南同乡创办《云南》杂志,宗旨是鼓吹民众改革思想,启导民为国本精神,力图自强,以御外侮。父以“崇实”为笔名,发表了多篇文章,其锐意革新的精神即使现在读之,仍令人激动不已。

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父亲毅然中止学业回国参加革命,以云南省代表参加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民国元年)初成立了民国第一个立法机构―――南京临时参议院,父被选为参议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亲自参加起草了中华民国首次具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即后世所称《临时约法》,实现了父亲的政治理想,确立了国家的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及中央政制。1912年5月,临时政府和国会迁到北京后,父亲在北京临时参议院参加了重要法律的讨论、制定工作,并亲自执笔起草了《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和《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的正式条文。

1912年7月父亲积极支持并协助宋教仁,实现了改组同盟会的主张,于8月成立了国民党(后世称旧国民党)起草“国民党宣言”。父任国民党总干事兼政务研究室主任。

1913年4月,按《临时约法》成立正式国会,父被选为中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任全院委员长,同年7月国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父亲参加起草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即后世所称之《天坛宪法草案》。此时,父屡遭袁世凯威胁、利诱、追踪,而始终持正无惧,屹然不动。《草案》于1913年10月30日宣告完成,而袁氏于11月即宣布解散国民党及国会并追捕议员,父急避去日本;而作为民主共和政权法律依据的第一株幼苗《天坛宪法草案》就此遭摧枯残。

1914年父亲再次东渡完成帝国大学学业,获法学士学位。

1915年9月袁称帝,父亟南下走避。到滇后即协助蔡锷、唐继尧等,组成讨袁护国军,任都督府参议、参谋。

1916年6月,袁世凯忧恨而死,护国成功,恢复民国。按《约法》由原选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父亲被任命为司法总长。父亲首次出任要职,即蒙受官场黑暗之弊害。同船由云南到上海,袁某等私带云土。此案经查明与我父无关,但受军阀张勋利用攻击,我父一再刊登发表声明。通过此案件张耀曾体会到政治的险恶与欺诈。

1917年张勋进京谋复辟满清。黎元洪被迫出走,北京各系军阀纷争无止,南北分裂,国会解散。建立统一民主共和国的努力即此夭折,父亲主笔的《宪法草案》虽经此期国会修改讨论,基本完成,终致束置不问。

1921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讨论维护太平洋及远东各地持久和平问题。父亲乃结合其他同志组成“华盛顿会议后援会”,研讨应付对策,并就如何伺机平息内战,复兴建国问题,著《救国之唯一方案》,载“华盛顿会议中国后援会”会刊(1921年11月)。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以后,再一次恢复了旧国会,按《临时约法》请前总统黎元洪复位。父亲被任命为“法权讨论会”会长兼司法总长。父亲多年来对军阀干政深有感受,对政治灰心,不久即辞去司法总长职,专致力于完善司法及法权收归人民的实际工作。任职5年,亲往视察12省区,所至指示周详。父念外国对中国法律不清,请专家将我国现行民、刑法,诉讼条例,商事法规,大理院判例,监狱实况,司法统计等,译为英文、法文出版,以使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司法实况,主持编写《考查司法记》十卷,及《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二卷。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即“首都革命”)。在冯的支持下,父和黄郛、王正延等人组成临时内阁,共同摄行大总统职权,此为父第三次出掌司法,治安秩序赖以维持。摄政内阁尽管只存在几十天,却做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即修改清室优待条件,驱逐溥仪出宫。1927年6月父辞去法权讨论会会长。

1925年,孙总理在北京逝世,全国更形混乱。此时父亲大疾一场。其间,观察当时官场奔竞之盛,而无礼访贤才之真诚。日记中“近日之事非求不得,绝无为事求才者”。他的书房即命名为“求不得斋”。元旦自撰一联曰:“不辞播种,不争收获,常求人是,常疑己非”,他的文集即以“知非集”命名。1929年初移居上海以律师为业,并任民法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一直为抗日而奔走,发表《敬告国人书》,于1931年12月在上海组织“上海国难救济会”。在此基础上又于1932年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此期蒋介石数次托人邀请,父未去,表现了不趋势之刚强正直,光可照人。1932年10月起草了《国际调查团报告及其批评》、《民国制宪史概观》等文,供学会讨论。

他做律师不只以此求生活。拟辩前必将法律各点彻底究明,“字字皆核实,句句欲锤炼”,能尽人所不能;敢言人所不敢言。在法庭辩论时,听众皆屏息,竟有低声呼好者,原有人对此案居反对地位,竟受感动而改变立场。在1930年,对日商三井洋行的讼争得到胜利,一时社会人心鼓舞,爱国民气大振。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发生。父亲抱病日夜奔波于法院、警局和租界巡捕房要求依法保证“七君子”的人身安全。并担任沈君儒的义务辩护律师。

1937年以后,张耀曾因重病在身,仍困居在上海法租界寓所。

1938年7月于上海逝世,年不足54岁。在病榻上少言,而每开口必问“汉口无恙否”,年初在日历首页书写四个大字“民族复兴”。父亲去世后,我第一次走在门外马路上,感到世界怎么换了样。回忆那金光闪闪的往事:北京我家前院有一棵大枣树,每年打枣时,我们四姐妹总要把最大的“枣王”打下来留给父亲吃。夏天晚上全家都在院子里乘凉。我们四姐妹轮流给父亲捶腿,听父亲谈天说地;仰头看天上的银河,那星星,至今仍在我的心海里闪动着光辉。一次我突然发现一只蝎子向父亲的脚边爬去,我就哇哇大哭起来。冬天晚上在上海家中的小客厅里,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听音乐,这宝贵的时光是多么温暖幸福呀!以至小丽珠舍不得回房睡觉,却不知不觉地躺在母亲的腿上睡着了。父亲拍着我,叫我“小佛爷”……父亲对我们并未留下任何遗言。但对我们的经常教诲是“愿你们于家国,于人类为有用之人才”。他勉四珠女儿的诗中的几句话“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恳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一直在鞭策着我和我们的后代。他的名声不会从历史上消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