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发展纪实

2004-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玉珍 宋凝芳 袁东辉 我有话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前身是北航陀螺惯导研究室光纤陀螺课题组。20世纪80年代,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该课题组在张惟叙老先生的带领下,率先开始光纤陀螺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2000年9月,学校从发展需要出发,在原来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光电技术研究所。经过二十几年的艰

苦创业,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学科人才,集教学、科研、小批量生产于一体,具有合作创新、开拓进取精神的团队应运而生。2000年,光电所荣获国家“863”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并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以发展育人才

近些年,光电所一直承担着国家“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的国防预研以及“863”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研究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特别是“十五”期间,由于光纤陀螺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得到了国家相关计划的重点支持。随着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用于光纤传感器系统应用研究的“211工程”实验室和1000多平方米的光纤陀螺工程化基地也相继建成,研究领域拓宽到光电子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和集成光学等,推动了光学工程、精密仪器与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学科的发展。

随着科研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在学校搭建的吸引和培养人才政策的大平台下,学院领导本着任务为先,课题需要的原则,坚持从光电所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引进各种层次的、既能承担教学科研、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管理的急需人才。目前,光电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教职工总数的50%,一个以光纤陀螺和光纤技术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依托,以加强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团队正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青年教师李立京2002年在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开始担任专业组组长,并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光电所的一项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因表现出色,2004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师称号。

以任务设岗位

要想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必须拓展相关光电技术的先期研究,尽快完成光纤陀螺由实验室样机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光电所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一是将光纤陀螺应用到武器装备上,直接为国防建设服务;二是实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产业一体化;三是发展光学工程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为实现发展目标,光电所领导班子实施了打好基础、练好内功、加强管理等多项措施。首先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对所内人员的管理、支持和评价机制。其次是强化岗位职责,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第三是加强考核,对不适应所内工作或协作精神不好的员工不再聘任。光电所打破过去科研项目纵向管理的办法,坚持以任务需求设岗,认真落实每个成员的岗位责任制,实现科研项目按功能横向划分,每个功能组都由年轻人负责,并参与承担所有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既培养、锻炼了人才,又增加了员工的责任意识。

以事业建平台

光纤陀螺这个事业平台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光电技术这个发展空间促进了杰出人才的发展;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年轻人尽快地在工程实践及技术攻关中锻炼成长,则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正是有了事业平台、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才造就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北航光电技术研究所。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锻炼,一批年轻人已经走上了研究所的领导岗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不到40岁,更有一大批年轻人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和科研攻关的主力。目前,北航光电所已由当年只有几个人的光纤陀螺小组发展成为目前有20多名教师、50多名技术人员、7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样一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开发队伍,成为我国光纤陀螺技术研究和工程化中一支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团结务实、充满朝气的创新团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