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记者谢诺(左)与马尔布吕诺
向全球公众报道事实真相是记者的神圣工作,然而被誉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却不免面对死神的威胁。8月20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谢诺和《费加罗报》记者马尔布吕诺在伊拉克遭“伊拉克伊斯兰军”绑架,事件发生至今已3个多月。尽管法国政府采取了许多营救措施,但两位记者仍形影无踪,他们的命运仍时刻让法国政府、民众牵挂。
解救行动几经周折
在8月28日,一个自称“伊拉克伊斯兰军”的武装组织宣称绑架了两名法国记者,并要求法国政府在48小时内取消在学校禁止佩戴伊斯兰头巾的法令。消息一出,震惊法国。法国迅速总动员,旨在第一时刻尽快解救人质。希拉克总统严厉谴责绑架行为。拉法兰总理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全方位地商讨营救措施。从国家高层发表讲话到法国民众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法国掀起了谴责“伊拉克伊斯兰军”恐怖行径的抗议浪潮。
解除“头巾法令”的要求遭拒绝后,绑架分子8月30日和31日两次延长最后期限。法国记者人质危机由此陷入僵局。政府急派外交高官赶赴中东斡旋,委托法国穆斯林团体赴伊拉克谈判游说。9月初从伊拉克返回的各路谈判代表均表示,记者身体状况很好,相信人质事件会很快解决。
9月6日“伊斯兰军”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要求法国在48小时内交出500万美元赎金,以换取他们的获释。9月18日“伊拉克伊斯兰军”在一个阿拉伯文网站上发表声明说,该组织已经决定“有条件释放”这两名法国记者,即人质同意为我们对外报道在伊拉克发生的战斗和袭击,但具体时间长短保密。之后外界就听不到记者的相关消息。
为了解救两名人质,法国政府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随着人质被劫持的时间越来越长,法国公众和媒体对政府一再表示的“人质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的承诺,也越来越失去了耐心。此间媒体认为,如果人质问题不能得到圆满解决的话,新任不久的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的执政形象将受到影响。
一对同道两个难友
马尔布吕诺,41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问题专家,1994年以来作为自由撰稿人在中东工作,2000年后为《费加罗报》记者。他1986年毕业于巴黎新闻学院,在迷恋中东问题之前一直在法新社工作。后作为法国RTL私营广播电台记者,常驻耶路撒冷多年,跟踪、关心和探讨中东热点,特别是巴解问题,并在法国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自伊战开始,他就冒险赶赴伊拉克。2002年他的《从石头到步枪 巴解秘密》一书出版。
谢诺,37岁,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国广播电台和《日内瓦论坛》自由撰稿人,常驻阿曼,与马尔布吕诺一起多次合作采访。他曾在巴黎政治学院深造,1989年毕业于法国记者培训中心,后赴开罗,先后任法语版《埃及进步报》记者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自由撰稿记者。他迷恋阿拉伯问题,又于2000年常驻约旦,并负责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新闻报道。1993年他著书《中东国家水争》,2001年与别人合著《巴勒斯坦1948-1998年:从武装斗争到自治的游击队员们》。
两位法国记者对阿拉伯世界的同样迷恋,使他们多次走到一起,共同采访、探讨问题、合作著书。2003年两人合著《萨氏制下的伊拉克全貌》和《萨达姆时代:内幕》出版发行,使法国读者以崭新的视角观察伊拉克。法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形象地表述,他们俩有好多相似之处,好像上帝的故意安排,命中注定要走到一起。一个41岁,另一个37岁,同属一年代的人和未婚独身阶层,又分别为多家媒体工作过,重要的是他们对新闻报道和阿拉伯世界拥有同样的激情和探索欲望。《萨氏制下的伊拉克全貌》的出版商赫奈・吉冬称,他们一起写书,虽分属相互竞争的媒体但能一起和谐地相处与合作,不幸的是他们现在同遭厄运。吉冬说,以前从未去过伊拉克的这哥俩,书写得很快,谢诺在阿曼多次积极接触外交界和伊拉克避难人士,搜集大量信息;马尔布吕诺在耶路撒冷搜寻素材。因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决定同赴伊拉克。
法方更愿多做少说
绑架事件突发后,法国政府立刻采取紧急措施,不遗余力地展开营救行动。据报道,就在事件解决有所眉目时,美国发起了对恐怖分子的轰炸行动,使营救行动搁浅。其实,以法国“人民运动联盟”议员迪迪耶・居里亚和法国人菲利普・拜特为核心的非政府营救行动悄然展开。居里亚,曾任国民议会法伊友好委员会主席,对原伊拉克强力部门人员熟悉,其中某些人现操纵伊拉克抵抗组织;布莱特,法国工业和文化发展公司的合伙组建人,曾向伊拉克出口警察防暴装备和帮助法国中小企业进入伊拉克市场,自称与萨达姆之子乌代关系密切。
据媒体报道,在科特迪瓦提供专机和100万欧元的帮助下,9月5日居里亚赶赴中东,在阿曼与自称同“伊斯兰军”有联系的逊尼派长老接触,谈判失败;10日又赶赴大马士革,同样未果。
法国媒体和公众对此事件反映不一。法国《观点》杂志发表题为“人质:法国乱来”文章称,居里亚议员是受了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布莱特的蒙骗,并特别指出布莱特曾有说谎的劣迹。《巴黎竞赛画报》的一篇文章称,他们的出现使法国官方与绑匪的正常联系受到严重干扰,曾一度中断。分析人士指出,他们想成为解救人质的第一人,但糟糕的是,这种自行其是的做法使法国外交受到羞辱,导致绑匪不知应该与谁打交道。也有舆论称,人们一开始不太相信他们会成功,但万一他们能找到捷径?所以,那时不能公开批评他们去冒行动失败的风险。
人质事件突如其来,解救行动紧锣密鼓、声势浩大,旨在给绑架分子以多方面的压力,促成事件的解决。但分析人士指出,现在与最初的情形形成反差,法国更愿“多做少说”。但无论如何,人质完好无损地尽快获得自由是包括法国民众在内的各国人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