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年第一的背后

2004-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谢发平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

2003年,2.1万人报考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今年,这个数字突破2万人,仍位居全国第一。广大考生为什

么对武大趋之若鹜 武大党委书记顾海良说,从2004级起全面推行的以两年制为基础的硕士生培养弹性学制“牵一发而动全身”。顾海良认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是缩短学制那么简单,以创新的精神设计弹性学制培养模式、靠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优势、以学院为重心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三个有力支撑,也是吸引考生报考的“硬招牌”。

以创新精神解读硕士生培养弹性学制

推行两年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小规模、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大量高素质多样化人才培养转变的新要求。顾海良说,应该用创新的精神来理解和设计两年制的推行,期间至少要做好三件事 按两年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科学设计培养过程,开设按一级学科设计的6到8门通开课;加大硕博连读的力度,解决论文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顾海良介绍,学校将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一次中期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把学生分为三类 一类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可于第四学期开始学习博士课程;二类学生以强化专业技能为主,修满硕士学位课程学分,完成论文答辩后,准予毕业;三类学生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将终止其硕士学业,发给硕士研究生肄业证书。

靠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优势

顾海良认为,学校应该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按学科的新发展、学科的优势为目标培养人才,做好这项工作,导师是根本。武汉大学提倡复合制导师,比如工科学生,学校有一个导师,还有相应选题的大工程的最高级的技术人员或总设计师也作为导师。这样学生论文就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起来,质量大有提高。

武汉大学今年首批从副教授中遴选出17名博士生导师,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顾海良解释,导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五增”:增加有在国际著名大学学习工作学术背景的导师;增强导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增强导师的英语交流能力;增强导师自律意识,营造严谨学风;增加导师来源类型的多样化。这其中废除导师终身制、淡化层次、强调岗位、按需设岗、评聘分离,是队伍建设的机制保证。

以学院为重心,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

武汉大学录取研究生,将由各院系自定复试分数线,研究生院仅负责审定的“招生录取备案制”,院系可仅凭复试成绩取消过线考生的录取资格。对此,顾海良解释说,原来的研究生教育目标管理在研究生院,过程管理却在学院,相互掣肘。其实,研究生教育管理要以培养单位为重心,逐步扩大各培养单位的自主权,研究生院只抽查其中的个别指标,或者用评估的办法加以管理和控制,建立培养单位向研究生院备案制度。

由于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院系可以对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或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考生,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或破格录取;对科研成果或者创造能力突出的考生,可免考1 2门专业课;对于入学考试综合排名靠后的新生,实行试读制度,试读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继续攻读学位的资格。同时,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术潜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生,而不仅仅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漫画 王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