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一流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2004-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曾几何时,即使在青岛人的意识中,青岛港也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码头。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喜地发现,青岛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被国内外海运界所注目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自1988年以来,集装箱吞吐量从2万多标准箱增加到424万标准箱,成为东北亚第二、世界第十四位的集装箱枢纽港,外贸吞吐量突破1亿吨

,2003年实现利润10.2亿元。

“货主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

1989年,常德传走马上任,成为青岛港务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后的第一位局长。这位新“掌门”上任伊始面临的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禁锢,企业的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整个企业,靠计划吃饭,靠人拉肩扛,技术落后、机械老化、管理松散、效益低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港吞吐量竟然一直在2000万吨徘徊不前。常德传认为,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转变经营观念――从以我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牢固树立眼睛向外、面向社会的市场观念,信誉第一、货主至上的服务观念。

他们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向社会作出“服务承诺”,率先在全国22个省市建立了货源网络,并提出“客户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千难万难决不让船东、货主一时犯难”等一系列服务宗旨和措施。为更好地服务用户,他们组织多家小型钢厂拼装大型矿石船,每进口一吨铁矿石,就为用户节省5 12美元运费;内陆货物进出口有困难,他们就在铁路、海关、船公司的支持下,开通了青岛至内陆主要城市的集装箱“直通”班列和海关直通式运输,货主在当地就可办完所有的进出口手续,把港口“搬”到了内陆腹地。

10多年来,青岛港筹集上百亿元资金,建成投产了五大工程七大码头,在昔日一片荒沙滩上建成一座崭新的亿吨大港,使这座百年老港一举成为世界港口的巨人。

强化管理,打造“诚纳四海”服务品牌

青岛港管理实行的是“责任目标制”,他们的目标有“四条标准”,即对国家的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要越来越强,员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10多年来,青岛港靠“服务就是质量”这个既通俗又深奥的道理,教育全港近两万名干部职工。2000年7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的一纸急函传到了青岛港前港公司,由于该公司的设备故障,在出口我国的13万吨矿粉中混入了矿石块,他们请前港公司在卸船时帮助拣出,以避免损失。前港公司的职工们昼夜盯在现场,将221块矿石全部拣出。哈默斯利公司专程派人到前港公司表示感谢。

搞好优质服务,光有让用户满意的软环境是不够的,还要为货主用户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方便快捷的硬环境。对此,青岛港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加快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油港公司在始终坚持进口原油不混质、不亏损、原来原转的服务标准基础上,又投资近400万元购置国际先进的雷达液位计量装置。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得长江流域众多炼油厂舍近求远,货走青岛港。目前,青岛港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位。

靠科技兴港,靠人才强港

1990年,青岛港召开了首届科技大会,如今,科技大会已召开了四届。

青岛港有2000多名科技人员,他们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10多年间已创造出400多项国家、省部、市及集团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8项。其中,创造了国家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重大成果“青岛港煤炭装卸系统钢结构安全性评估”,自主研制了16吨、25吨、32吨系列化门机,16吨门机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自主研制的集装箱轮胎吊,被列为国家56个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项目,填补了山东省大型机械制造的空白。

青岛港有个雷打不动的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无论多忙,全员脱产轮训持续不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200多人参加。如今,青岛港的高级技术工人已占全港技术工人73%以上,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