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18日电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而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
“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正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这个问题不断被
“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
他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功者寥寥,“成绩很好,但研究能力差,这就是中国应试出来的学生。”
他认为,让孩子去参加奥数班做些题目,作为一种约束贪玩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行,但不能作为强化训练。“国外做奥数的学生都是因喜欢而去做,没有系统的训练。中国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把学生好奇心都扼杀了。”
与会的数学家们认为,在引导学生对数学、对科学的兴趣上,新闻出版界应担负义务。
丘成桐认为,出版社应多出名人的传记,“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有歌星、影星,也要有科学家,人是需要榜样的,心中有了楷模,就会有努力的方向。”
此次“晨兴数学奖”金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周平说,当年媒体对华罗庚、杨乐研究成果的报道,吸引自己踏上了数学的“不归路”,“发现数学是那样美 ”
“想当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起了多少人对数学的兴趣,影响了多少人的选择。”多位与会数学家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