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2004-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力 我有话说

“为了不再让残疾的母亲和收入微薄的父亲为我背负经济上的重担,大学一年级时我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是‘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的资助和培养使我获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受助学生,我应自强自立,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北京石油大学刘德科同学的一席话

道出了所有“中海油助学基金”受助学生的心声。

在12月13日宋庆龄基金会组织召开的部分受助大学生谈心会上,来自清华、北大、石油、地质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在受助过程中,刻苦学习,热心公益,努力回报社会的感想和体会。

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受助贫困学生身上,人们看不到自卑和怨天尤人,他们把贫困的家庭背景看作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艰苦生活的历练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物质生活,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与宋庆龄基金会、中海油集团及各项目高校在助学基金使用方案设计上的良苦用心是分不开的。

2003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撤掉京郊高速路边的广告牌,将节省下来的1000万元宣传经费捐赠给宋庆龄基金会,建立了“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用以资助全国26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针对以往助学金只关注扶贫助学而忽视素质培养的现象,宋庆龄基金会在项目成立之初便明确提出,“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不仅是对个别贫困大学生的单纯经济资助,更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公益项目。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宋庆龄基金会和各项目高校本着“立足资助、重在培养”的原则,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若干意见》,注重对受助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北大、清华、复旦等20多所高校进行了“宋庆龄精神进校园巡展”,用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激励他们奋发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

座谈会上,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的李希奎部长语重心长地说 “宋庆龄基金会的宗旨是继承宋庆龄先生的遗志,‘让大家帮助大家’,我们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不仅是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贫困面貌的改变者,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成为爱心的传递者,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爱和温暖。”

宋庆龄先生生前曾多次指出 “在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中,物质条件是重要的,应该毫无例外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们,然而重要得多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要使他们的生活有目的,这个目的应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联系起来。”而这正是宋庆龄基金会“中海油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始终不渝的宗旨和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