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昆曲艺术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图)

2004-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三娅 我有话说
缘起: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昆曲工作做出“抢救、保护、扶持”的重要批示。文化部专门组成调研小组,在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行实地调研,起草了关于昆曲现状及兴衰历史的调研报告和《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草案 。在这个
基础上,财政部做出决定,从2005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将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专项资金,以期利用5年时间,使昆曲目前的困境有较明显的改变,使昆曲艺术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不久前全国昆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之际,记者请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坐在一起,就如何抢救、保护、扶持昆曲进行了对话。

特邀嘉宾:

文化部副部长 陈晓光

上海昆剧团团长 蔡正仁

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高福民

记者: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就使昆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剧种的范围,对于它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也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昆曲艺术为什么应该受到特殊的保护 它对中国文化有过怎样的影响

陈晓光:昆曲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师”,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包含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知识,包含着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美情操,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

高福民:苏州昆山一带是昆曲的发祥地,数百年来,苏州始终是昆曲艺术活动的重要地区,昆曲从这里滥觞而蔚然成河,流向四方,形成众多流派,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优秀艺人。昆曲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遗产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完善,无论文学、音乐还是演艺法则等方方面面,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戏曲文化的典范。

记者:从明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门扶持昆曲,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这个力度是相当大的。据我所知,现有昆曲院团六院一所,共有从业人员700人,这笔钱将如何分配,花在什么地方

陈晓光: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财政部是咬着牙和文化部一起来做这件事的,我们必须花好这笔钱。现在全国的昆曲院团有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剧团、浙江省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和永嘉昆曲传习所。我们不会发人头费,不会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而是要把钱花在项目上,实行项目补贴制,严格遵守国家财经制度,坚持据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评估、择优支持的原则,用这笔钱支持那些率先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院团,充分调动和发挥演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院团活力。另外,我们希望昆剧院团所在省市能在国家资助的同时,也给予昆曲更多更大的补助和扶持。

文化部提出昆曲5年发展目标 建立3至4个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使其成为昆曲剧目创作中心、昆曲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昆曲艺术交流普及中心、昆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新创10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抢救15台濒危的经典剧目和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挖掘整理珍贵的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培养一批潜心钻研昆曲艺术、德艺双馨的专门人才;培育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

记者:就像任何古老艺术一样,昆曲在现代社会遭遇困境,观众少,演出少,新戏少,在这种状态下谈抢救保护扶持,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呢

蔡正仁:对昆曲的保护,不能只让在戏曲舞台留有一席之地,而是要扶本强身,在发展中求保护。昆曲600年历史中留下许多精彩折子戏,一招一式的继承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保护,但那只是一种战术保护,只有剧目的革新、剧种的发展,才是从根本上的保护,即战略的保护。

陈晓光:时代的变迁,对每一种文化都提出了挑战,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顶峰地位。无论是“百戏之祖”也好,“百戏之师”也罢,只有从自身的历史、地域、文化精神上做出自己的选择,按自身规律寻找出一条发展的路,才有生机活力。但基因是不能丢掉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必须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前发展。

高福民: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昆曲、熟悉昆曲、喜爱昆曲,昆曲才有生命力。如今苏州正在努力打造昆曲遗产保护基地。当务之急,是要对昆曲艺术的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再认识,抢救整理一批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使老艺术家的艺术财富得以传承,使精湛的技艺通过青年艺术家得以延续。

记者:在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昆曲被认为是最雅的,这一方面说明它的艺术水平高,另一方面也是它逐渐脱离大众的原因。一个剧种,一种文化,没有了群众基础,就没有立身之本。所以培养观众,已经成为昆曲工作者面临的大课题。

陈晓光:当年的昆曲,曾经有过“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的辉煌时期。我们今天要正确对待昆曲的“雅”。一方面,高雅是昆曲的灵魂和血脉,是昆曲的品位和优势,也就是汤显祖讲的“意、趣、神、色”。另一方面,高雅不应妨碍它的普及。如果一个剧种,高雅到观众跟不上、听不懂,那就会脱离观众。清代李渔针对昆曲出现的贵族化、雅化倾向,提出了“贵浅显”、“重机趣”的见解,是很有见地的。昆曲艺术产生于民间,产生之初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至为密切的。昆曲艺术发展至今,也要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步,反映和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新的世态人情。其实,昆曲常演的经典传统戏,都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现代戏。当然现在我们并不指望出现人人争看昆曲的场面,但你所排演的新剧目,至少要顾及年轻观众的审美,尽量做到老少咸宜吧?

高福民:近几年我们在努力推动昆曲遗产保护事业走向社会化、基地化、演出效益多元化、法制化的道路上,初步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群众欢迎的路子。我们借文化部正式提议苏州为举办昆剧节的定点城市,并确定在苏州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的东风,先后承办了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第一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连续举办了五届虎丘曲会,再现了300年前曲会盛景。从2001年开始,我市将物化遗产与非物化遗产结合,在古镇周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民俗博物馆等处建立了昆曲演出基地和演出点。短短3年间,仅周庄昆曲演出基地就演出5000余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多所学校的“小昆班”特色教育活动方兴未艾。苏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昆曲表演班、昆曲欣赏课等,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昆曲遗产还走进了一些年轻时尚人士的文化休闲活动中。苏州开设的昆曲网站,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我们还在为昆曲遗产保护起草地方性法规。

陈晓光:为使下一代从学校教育时就开始获得相关的昆曲知识,培养他们对昆曲的爱好、感情和欣赏昆曲的能力,文化部要求各昆曲院团深入学校、社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昆曲普及演出活动,每个院团每年不少于20场,做这些公益事业我们都要给予补贴。

记者:在昆曲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大艺术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俞振飞、王传淞、周传瑛、汪世瑜、张继青等,他们为昆曲赢得了观众和声誉。现在我们抢救、保护、扶持,是不是同样要在“出人出戏”上下功夫

蔡正仁;“出人出戏”是昆曲兴旺的关键。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地收藏起来,或把它当作古董欣赏,保护要靠创新和实践。近些年来,我团创排的《司马相如》、《牡丹亭》、《琵琶行》、《班昭》、《妙玉与宝玉》、《伤逝》、《一片桃花红》以及京昆合演《桃花扇》等等,都为昆曲注入了新鲜血液。

培养演员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我团青年演员从学习最传统的经典折子戏开始,苦练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原先从上海戏校昆曲演员班毕业后分配到上昆的56名演员,至今还有26人坚守在舞台上,他们中已有一名国家一级演员、六名国家二级演员,还有两位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三位“上海文化新人”称号获得者。

高福民:我市引入海外资金,集合两岸三地力量打造的昆曲剧目《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先后于今年2月和4月在台湾演出,轰动宝岛;5月份,《牡丹亭》再演香港,反响强烈。今年6月,《牡丹亭》又走进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在高校掀起了昆曲旋风。10月《牡丹亭》应邀在北京演出,11月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都成为演出市场的热点。不久,《牡丹亭》将进入北京、南京的高校巡演,《长生殿》也将赴北京和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巡演。

蔡正仁:今年上海戏校昆曲班招生出现了非常可喜的现象,全国各地有1900多名学生来报考,这已经是多年没有的景象了。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加大了对昆曲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

陈晓光:说一千,道一万,要拿出好戏给群众看。建国初,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说明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创作出一批好听耐看、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判断一个艺术院团、一个剧种是不是兴旺发达,一是看有没有创作生产出与时俱进、为人民群众所喜欢的剧目,二是看有没有推出一代又一代、后浪推前浪的优秀人才,三是看有没有培养出年轻一代的观众。一个艺术品种如果只有白发苍苍的观众,那么它就不可能有希望。

加快培养造就优秀昆曲人才,是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的战略性课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文化部计划在上海建立昆曲演员培训中心;每年在浙江举办昆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每年在昆曲发祥地苏州举办中国昆曲论坛;奖励对昆曲艺术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老艺术家、优秀青年演员及创作人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