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却是“舶来品”。从京师大学堂在100多年前首开心理学课程到今天,几代心理学家在该领域不懈耕耘,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研究发现,而且不断扩展了心理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范围。然而,中国的心理学却一直没有改变跟随别人(首先是西方,随后是前苏联,目前又
心理学与文化
心理学作为一个建立于西方的现代科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西化的色彩。这种西化色彩的主要表现是: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他们所建构的心理学理论不仅适合分析欧美背景的西方人,而且对欧美之外的其他文化中的人而言,也是适用的。在心理学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在主流的西方心理学体系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心理学在西方的兴起,这种轻视文化的观点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德沃斯与黑普勒提出了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以此为研究思路,学者们从文化内涵与社会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从美国学者米德对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研究就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社会传统和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塑造的产物,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著名文化心理学者许琅光的支持,许琅光通过对中国人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文化的广泛影响。
此后,关注文化的心理学家更是从各个领域探讨文化的影响问题,科尔认为文化在人类的心理构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文化与心理彼此互相依赖、无法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与科尔的观点相似,鲍什提出的象征行为理论甚至把文化看成是行为的“场”:行为的文化“场”既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这些东西具有的内在意义。什威德进一步整合了上述观点,认为个人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意向世界,人类不断地从中寻求意义与资源。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如果脱离了文化这种特殊的意向世界,就不能真正理解个人心理如何运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的层面上探索文化的影响问题。霍夫斯泰德通过对来自60多个国家的11600名IBM员工的研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和男性化―女性化四个维度对文化加以区分。垂安迪斯在此基础上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分析与研究,是这个时期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亮点之一。除此之外,马库斯对东西方人自我的文化分析,尼斯比特和彭凯平等人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都从更深层次上指出了理解文化影响的思路。所有这些努力都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同,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津巴多在他的心理学科普系列影片中,把文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看成是心理学发展最新同时也是最有希望的领域。
推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原因
尽管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受到了西方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心理学相对落后的中国,对文化的关注在许多研究领域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许多研究依然走着西化的道路――将西方文化下建立起来的理论、概念、方法直接应用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目前国内心理学的两大应用领域,即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都主要依据的是西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而这两个领域都直接涉及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点,相对于基础心理学而言,与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的差距最大。例如,中国人的家庭功能、结构、互动方式与西方的家庭一定有相似的地方,但差异同样明显,西方的家庭治疗能否直接应用于中国?西方的企业对员工的能力、个性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能否直接移植到中国员工的身上?一句话,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能否成为中国心理学应用领域中“不需证实的、先验的”理论基础?
伯特兰・罗素在“中国的文化问题”一文中写道:“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即使中国人不对其他国家的人产生影响,中国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事态发展无论如何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未来的200年将表明,中国人何去何从,将是影响整个世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问题不仅对于亚洲,而且对于欧洲和美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心理科学本身是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的建构如果离开了对中国人的分析,那它就将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作品。实际上,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在政治领域关于文化的争论也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受到的批评就可以看出,即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再强大,以此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的标准。
但是,我们强调文化并不是要否认西方心理学本身的价值,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西方日益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接仿效的模板。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并能直接在高端开始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不断解决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过程中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只能从实际应用的要求出发进行探索,却也因此造就了西方心理学的繁荣。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条件与思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需求日益扩大,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参考。然而,要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并没有捷径可走,直接接受西方的理论、概念、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相反,只有建立适合中国人实际的理论、概念和工具才是最根本的。在不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才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应该首先明确,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解决的问题与西方心理学所界定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西方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其次,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理论、概念和工具,树立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从事心理科学研究的规范,同时需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点,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西方的理论概念和模型的适用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西方在学术上的霸权,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西方人自觉不自觉的会把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模型认为是人类的理论、人类的概念、人类的模型。实际上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模型只是西方价值和西方文化的产物,到了其它国家是不是适合仍是问题。第三要大胆创新,不断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理论。尽管开始时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设也许是很不完整的,但只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会逐步完善。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心理学家已经在十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并且有几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比如“大五”人格与“大七”人格的争论,学者们从中国文化本身出发,从汉语词典中选择出用来描述人格的形容词,通过对数以万计的被试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是七个,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五个,从而为文化影响人格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再如关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理解中国人自我的思路。他们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中国人自我的两种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然后采用中国化的思路,让中国人自己撰写能够衡量这两种取向的题目,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衡量中国人自我的结构量表,这个量表包含的维度有:个人取向、关系取向、团体取向、他人取向和性灵取向(自我的宗教方面)。还有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我国学者从分析中国人思维的特性入手,通过对3000多被试的数据分析,确定了中国人思维的三个维度: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以此工具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思维和认知、身心健康、领导行为与观念以及社会适应性等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这些仅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开始,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学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对我们自身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