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4-12-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

杨大春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撰文认为,身体在法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和转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命运。法国早期现代哲学全力关注纯粹心灵,身体被纳入到纯粹事物的秩序中,没有能够在意识哲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后期

现代哲学旨在突破意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肉身化主体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后现代哲学极力张扬身体经验,通过推动心灵和身体的物性化进程,力图消除意识哲学的最后残余。

风险社会与反思现代性

庄友刚在《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社会成为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以反思现代性作为基本理论支撑和理论目标,其实质是改良主义,因而弱化了对当代社会批判的力度。从马克思主义视野批判审视当代风险社会及其理论反映,一方面要立足于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之上,形成对风险社会深层理论的把握;另一方面,反思的基本理路之一应指向对全球资本关系的批判。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倪梁康在《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撰文,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做了一个尝试性探讨,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核心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印度传统文化的哲学透视

姜玉洪在《学术交流》2004年第11期撰文指出,印度文化底蕴丰厚,浸润着内省沉思的宗教精神:修炼瑜伽、克服私欲,使人的灵魂或本质“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追求“梵我如一”,令印度人极端敬神;超越轮回、不生不灭、崇尚“精神解脱”,使印度人关注来世,逃避现世;“践行达摩”、实现解脱,让印度人安于现状、消极宿命。印度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不对称关系与败德行为

罗能生在《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败德行为与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主体行为的约束,降低了败德行为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者选择败德行为形成激励。不对称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性质和程度不同,败德行为发生的性质和方式也有别。在积极培育主体健全的道德意识的同时,通过建立一套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社会机制,尽可能使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对称的权力、信息、利益等关系,是遏制和克服败德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条件。

为大学“博雅教育”一辩

胡伟希在《新视野》2004年第6期撰文,以“素质教育”为背景和线索,分析了“博雅教育”的原意、内容和方式。作者认为将以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为宗旨的课程称为“大学博雅教育”,此一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返朴归真”。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完全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大学教育的真精神在于知识传授中融贯道德理念,二者紧密结合不能分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

王正平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社会生态学是一种辩证自然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自然与社会是大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生态学认为,我们人类当今所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都根源于深层的社会问题。一个以“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为基础并将其作为普遍规则的社会,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生态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寻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化,建设一个生态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