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的母亲是位退休的近代史研究员,两年来家人发现她记忆力逐渐下降,在
这一病例是比较典型的老年痴呆表现,在痴呆早期,一部分病人表现为类似抑郁的症状,如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不感兴趣,情绪不稳定,吃的明显减少,有时伴有轻生的言语。痴呆是缓慢起病逐渐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其症状被家属忽略,在类似抑郁的表现之前往往已经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是指学习事物,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功能进行性的损害是痴呆的核心神经精神病理表现,具体如下:1,记忆力持续下降,开始时对新近获知的事、说过的话掉头就忘,由于记不住事,病人可以编造故事填补缺失的记忆。2,视空间障碍是早期信号之一,比如在家里却能一阵阵迷糊,将家当作是年轻时的某处地方等。3,智力水平持续下降,包括在理解复杂的语言、人际行为、电视电影情节等方面显得吃力或肤浅,还包括在言语表达上的困难,严重时甚至做不了十以内的加减法。4,生活自理明显下降,因为患者常会出现不会使用日常物品的现象,甚至穿衣都可能出现障碍,但并不是因为肢体活动受限或体力不支所致。
痴呆患者的情感世界逐渐在退化,情绪的表达、愿望的满足等人际交流方式,都越来越像孩子一样矫情和任性,常令家属哭笑不得。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理解痴呆患者出现的另一大类症状:精神行为异常(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简称为:BPSD),在痴呆的患者中BPSD发生率约占90%,有四大类表现:易激惹和攻击性、精神病性症状(幻觉、无端猜疑)、抑郁情绪、谵妄(一种并不昏睡的“意识障碍”,昼轻夜重,常伴胡言乱语、不知身处何方)。然而如果我们尽早对患者识别出来,在尚未出现BPSD时早进行专业医学干预,将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对痴呆的医学干预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整套由精神科医师领导的包含神经科顾问、心理治疗师、护理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共同组成的痴呆单元干预模式,包括药物治疗、狭义的心理行为干预和广义的社会行为干预。我国最缺乏的恰恰不是药物治疗,而是后两者。狭义的心理行为干预是指针对患者具体的某类异常行为的治疗,广义的是指以联合患者家庭成员或日常密切照料者为整体的,涉及:诊断和随访性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对照料者的指导和咨询、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提供专业照料机构、提供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援助等等;有证据表明,专业的护理和心理社会干预的效果不低于药物治疗。
目前人类医学水平尚无有效的办法逆转痴呆的进程。治疗和干预的目标应该是延缓痴呆的进展、在早期阻断关键性的病例进程、维持患者的各种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延长存活时间、降低照料者的负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机构已经初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
痴呆在全球的患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3.5%,80岁以上可达20%。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总计8811万来计算,全国老年痴呆的患病人口为650万,可是我国痴呆患者的就诊率极低,这主要同我国国民的观念密切相关,普遍认为人老了就会糊涂。需要提醒人们格外关注的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早期对痴呆识别和专业的干预和晚期干预或不予干预结局完全不同。由于痴呆是因为神经退行性病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多因相关疾病,而且具有类似表现而需要鉴别的疾患也很多,痴呆作为一类疾病细分的种类不同(如血管性痴呆、酒精所至痴呆、帕金森病所至痴呆、克雅氏病性痴呆等),因此药物治疗、心理行为社会干预无论是针对认知功能还是BPSD都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所以必须在专业机构专业医师的诊察与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盲目相信不负责任的广告以免给老年患者带来更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