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奶牛养殖事业

2004-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李维民 我有话说

2003年12月25日,著名美籍专家阳早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这位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理想的国际友人,与妻子寒春扎根中国半个多世纪,终生致力于奶牛品种改良和机械化养殖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更展现了追求真理、大公无私的高尚人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

神财富。在阳早同志辞世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和对他们夫妇二人的崇高敬意。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EnwinEngst),出生于1918年,年轻时曾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系畜牧专业。他于1946年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同年秋天,阳早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辗转到了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国营农场――光华农场的养牛工作。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时,阳早和光华农场的10多名职工,带着30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撤退。他们的任务一是保护自己,二是保护牛群。经过1年多时间的战斗,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败了10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这场胜利促使阳早继续留在中国,他要亲眼看看创造“小米加步枪”神话的毛泽东继续书写神话――建立新中国。

1948年,阳早的未婚妻、曾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制的寒春(JoanHinton)也随阳早来到了中国,并于1949年初与阳早在延安的窑洞里喜结良缘。从此,这对持美国护照的专家夫妇就跟随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如一日,饱尝艰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而不遗余力。

1949年,阳早和寒春带着组织交给的任务,来到陕北定边县的三边牧场,帮助当地进行牛、羊、马、驴的品种改良和疾病预防。1953年,他们又搬迁到西安市郊的草滩农场,专心致志地饲养奶牛,一干就是13年。

1966年,阳早和寒春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农村,调到北京工作,夫妇二人分别担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和对外文委图片特稿社的校译,但“离开了牛粪就受不了”的阳早过得并不开心。1972年,经过多次要求,他们被安排到北京南郊的红星公社,从事机械化养牛工作。

从1982年起,阳早和寒春移居到北京市北郊的沙河镇小王庄,在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中试奶牛场继续养牛。奶牛的品种改良和奶牛场的机械化成为他们的主要攻关项目。阳早坚持用良种公牛的精液和优质母牛的胚胎改良牛群,并为全国各地提供优良的种公牛、母牛和优质胚胎。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中试奶牛场提供的种公牛先后成为北京、天津、西安种公牛站的主力种公牛,优质胚胎和优良母牛为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新疆、东北、西安等地的奶牛品种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寒春和阳早负责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等科研项目也取得良好效果。我国第一座国产机械化奶牛场于1985年在农机试验站的中试奶牛场建成,并于1987年通过了验收,获得部级二等科研奖。

优良的牛群,科学的管理,实用先进的国产成套设备,吸引了全国各地同行的关注,近20年来,中试奶牛场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参观和学习。阳早和寒春无偿地将他们的经验、牛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以及技术资料介绍、提供给索取者,对于推广和示范先进适用的国产奶牛饲养机械化设备及饲养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阳早和寒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我国奶牛品质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阳早同志是中国人民忠诚的朋友,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来到中国,经历了中国的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在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以“养牛”为载体,实践着他的毕生追求――“解放全人类”。即使是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十分关心奶牛场的生产建设问题,坚持在病榻上工作,与寒春一起分析奶牛生产的有关数据。

阳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早在1992年,他去美国做心脏手术前就立下遗嘱: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捐献遗体;用最简单最省事的方式处理骨灰……他去世后,阳早的亲属和工作人员以树葬的形式把他安葬在中试奶牛场内“能看见牛的地方”,以表达对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深切缅怀之情。

我们深切怀念阳早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