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267.4万平方公里;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万―1600万公顷;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面积74326.2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7%……这一组组数字,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 目前,一些地区土壤质量正
现状不容乐观
在日前举行的“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技高级论坛”上,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告诉记者,为了发展农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科技与物质投入,但是我国粮食增长幅度始终远低于科技与物质投入的增长幅度,近年粮食的单产水平在科技投入与物质投入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却有所下降,表明我国耕地质量的下降正在加速,其限制性正在增强。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唐华俊介绍,目前我国土壤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质量偏低,二是土壤退化现象较严重。我国的耕地中低产田占37.3%,中产田占41.2%,二者合计占78.5%,高产田只占21.5%。我国土壤不仅现有已退化面积较大,而且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酸化和盐渍化等现象大多在继续扩展,在土壤养分失调方面,氮和磷的缺乏虽已初步缓解,但钾和某些中微量元素的缺乏面积仍在扩大。以黑土地著名的吉林省,目前全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为20 30cm、薄于20cm和腐殖质层完全丧失而心土裸露的,分别占黑土总面积的24.44%、11.46%和2.80%,合计占38.7%,而开垦前自然黑土的腐殖质层厚度大多在50cm左右,厚的可达100cm以上。
质量趋向恶化影响大
翟虎渠院长表示,土壤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丰补歉、藏粮于仓的办法解决国家粮食供应,每年的仓储费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此外,耕地质量低必然提高农产品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
唐华俊所长告诉记者,耕地质量低还限制了其他农业生产措施发挥应有效益,削减了科技进步的应有作用。例如许多优良品种在大田生产中多数达不到预期的产量,原因就在于多数大田的土壤肥力达不到高产品种的生长发育要求;又如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土壤的保肥能力低造成肥料易于流失。
有关专家介绍,耕地质量低还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壤结构不良,抗蚀力就弱,可使风蚀、水蚀更加严重;土壤保肥力差则肥料易于流失,污染水体和空气;土壤保水性差则导致干旱威胁更加严重。我国目前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的区域也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区域。
专家提出4条对策
如何提高我国的土壤质量 参加“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技高级论坛”的专家们提出了4条对策。
――各级政府在重视耕地数量的同时,要把提高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逐步实现“藏粮于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来抓。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地力培育机制。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和扶植农民积极进行所承包耕地的改良与培肥工作;以及扩大投资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农民投入相结合的耕地地力培育工程的投资体系;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时不仅要做到数量上的平衡,而且要做到质量上的平衡等。
――应将耕地地力培育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地力培育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使东北黑土地区、西北内陆盆地等土壤退化严重的重点商品基地基本控制土壤退化现象,实现高产稳产,也使北方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和南方岩溶地区等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建成人均0.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以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起我国全部基本农田的数字国土系统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国家进行土地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和“十一・五”的科研计划中,应重点安排有关耕地质量方面的研究内容,大力提高我国关于耕地地力培育、土地退化修复等方面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