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大地的丰收

2004-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王琦 我有话说

12月5日,满天飞雪的青冈县气温骤降,但在“东北农业大学送科技下乡”现场却春潮涌动。该校农学、畜牧、兽医、食品、园艺等40余名专家在热情地向前来咨询的农民讲解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曲海涛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咨询台前,“我一大早就从60里远赶来了,这来的可都是让我发家致富的财神爷哪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世常告诉记者 “农民兄弟的欢笑就是我们最大的温暖和幸福 我们将为‘三农’贡献服务作为己任,围绕‘农’字下功夫。”

红色的队伍

东北农业大学从1948年建校之初,该校就确立“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把自己与农业、农村、农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56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7万多名“平实厚重”的毕业生,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东北农业大学每年都招收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为农业技术高中培养师资骨干;实施乡村干部培训计划和各业农民专门培训班计划,培养了大批优秀乡土人才,从而让自己培养的“金凤凰”带着科技致富的火种重新飞回农村。

2004年,由东北农业大学所倡导的“村村大学生计划”被列为黑龙江省十项利民行动及为老百姓办33件实事之一。该计划将为全省9517个村分层次培养落地型服务“三农”高素质人才。2004年初,首批424名“村村大学生计划”学生来到该校学习。

绿色的希望

我国第一条养猪生产线、第一个肉脂型猪新品种“哈白猪”、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三江白猪”、第一个大豆杂交品种“东农4号”;第一个生物工程博士点、第一位生物工程博士;世界首例试管猴和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体细胞克隆牛的完成者周琪;“速溶奶粉”和“乳酸菌素”……这一个个硕果都源于东北农业大学突出“北方现代农业”、“北方寒地农业”特色的科研方向和“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为办学指导思想。

东北农大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形成了制度化、基地化、多样化的特点。从1987年至今,该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深入到黑龙江省各地,举办各种培训班150余次,发放科技资料100万余份,累计推广科技成果40多项,直接受益农民150万人次。连续14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金色的收获

黑龙江拜泉县原是贫困县,东北农业大学与其联手共建“‘两高一优’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工程后,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拜泉县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而据统计,“七五”期间,仅在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推广农作物品种18个,创经济效益23亿元;推广蛋鸡优良品种2个,创经济效益3亿元。“八五”期间,东北农业大学累计推广科技成果83项,创经济效益68.8亿元。“九五”期间学校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一颗颗在东农诞生的金种子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王金陵教授育成的大豆“东农4号”,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创效益5亿多元,成为我国大豆杂交育种史上的里程碑。崔成焕教授培育的水稻“东农416”、“东农419”,截止到1998年,累计栽培面积达到90万公顷,增产6亿多公斤,为农民增收7.32亿元,“东农416”现已成为黑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将‘农’字做大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这样总结该校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我校的重要发展空间仍在农业和农村。以农科为优势,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充分发挥我校生命、食品、畜牧、农学学科优势,大力加强科技攻关和现代应用技术研究,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与结构的战略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